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一得愚生

醉妹別時囑我留守拾葉,欲三年矣,猶不見芳蹤。適近其生辰,忽念予曾有諾:「年年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5 22: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p>没去过拾叶。<img alt="" src="http://www.jiangyouss.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3.gif"/></p><p>原是身体有恙,我还以为是有志高隐,理解错误呀!<img alt="" src="http://www.jiangyouss.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2.gif"/></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5 22: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p>贴几篇卿家妹妹的文章——<br/><br/>《读〈盐铁论〉论古今》(作者:万变不离卿卿)<br/><br/>公元前210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死于沙丘。次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反秦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中国。汉民族完全没有察觉,就在这一年,西北遥远的草原上,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民族领袖——冒顿单于,他统一了北亚细亚的游牧世界,更给汉民族带来了近一个世纪的威胁。 到了公元前141年,汉代出现了一位英雄君主——汉武帝刘彻。他的出现使得汉民族与匈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匈奴有民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证词。 但是从汉武帝二十四岁到六十七岁,几乎年年与匈奴作战,整个国家陷入巨大的战争消耗中。这极大地影响了汉帝国的社会经济,也左右了汉政府的经济政策。汉武帝不得不起用商人来做官,以商人的经营才能为国家取得财源,司马迁的《史记》里称他们为“兴利之臣”。这也改变了汉初商人备受歧视的局面。 “兴利之臣”中以张汤、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为代表。其中桑弘羊最重要,他本身也是商人出身。兴利之臣为汉武帝制定了各种经济政策,例如增加商人财课税、政府控制盐铁、统一货币、买官赎罪等等,飞将军李广一次军败当斩,家里出了5000金赎了罪。这些手段有效的取得了财政收入,使得汉武帝军事上的开拓得到了支持。当时有句话“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来说桑弘羊。 不过,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的。虽然田赋一直没有增加,但国家增加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要老百姓来负担的。经过长期筹措战费的政策,汉武帝初期民间丰足的情况不再出现了,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汉武帝晚年,国家实力大不如前,社会动荡,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八十七年,一代雄主汉武帝在长安病逝,八岁的儿子刘弗陵即位。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以及匈奴人金日磾(如果今天的政治局中出现个日本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成为托孤大臣,不久之后,金日磾也病逝,朝廷中大将军大司马霍光独揽大权,御使大夫桑弘羊成为唯一与霍光对峙的人。 霍光对社会形势体会非常深,有改变政策方向的意念,而桑弘羊参与政策的制定推行时间长大六十年,资格比霍光老的多。霍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策划了一场著名的发生在汉昭帝六年的“盐铁财经大辩论”。 争论大致分了八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几个焦点问题:重商还是抑商、对商鞅变法态度、儒家思想的争论、国家军事政策的争论。 辩论由文学首先发难开始,文学认为,商业存在危害社会道德,应该取缔商业措施。其中讲到,百姓如果朴实节俭,社会财富虽然不多也会够用,百姓如果奢侈浪费,社会财富再多也会有人挨饿。而桑弘羊开始反驳,如果废除这种经济制度,那么军队谁来养?匈奴骚扰我们怎么办?接着文学反驳,一个行仁政的君主在世界上是没有对手的。 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策就是重农抑商,其实这是不对的,从秦朝开始,政府是很重视商业的,因为一本小说而出名的“乌氏巨富”、“寡妇清”都是秦朝商人的代表,秦王还给她造纪念台,商人在秦国的地位就很高,吕不韦就是个大商人。一般重实利的国家政府都是重视商业的,在汉武帝时期,就积极与西域通商,寇可往,吾亦可往。汉武帝不顾一切的要求与西域通商,改良马种,改良练铁技术,甚至不惜动用军队来做通商的保证,柏杨说:汉匈战争实质就是宝马争夺战。试想,当今国家如果需要石油,会不会动用军队来做保证?如果感觉到当今国际环境的巨大压力而不敢轻易下保证的话,那想想汉武帝当年决定对匈奴用兵时难道没有巨大的压力吗?换一种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是处在文景的积蓄阶段,此令人稍微感到宽慰一些。那么文景时代的黄老之治是文学所期望的吗?根据记载文景时代积蓄多的穿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其实中国最富有的王朝恰恰是短命的隋王朝,那种富庶是难以想象的,隋炀帝下令将许多丝绸披悬在树木上作装饰,以向外国人显示富足。但与文景之富的区别在于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政府,虽是巨富,但后者直接导致了强大的隋王朝瞬间土崩瓦解。 中国人现在也有钱了,下岗工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可以达到200多块钱每个月了。但我听说央视的新大楼就要花掉纳税人60亿人民币,这不知道是不是向外国人显示中国人的富足。我听说汉文帝舍不得花1000金,而把造一个宫殿的计划搁置了。那么,我就不明白当今是文景时代的积蓄时期,还是武帝时代的薄发之际?没钱造航母,几个小岛都要靠鱼船去保卫,却有钱造被国人唾骂的大工程。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是有这样的政府,挪用军饷造园子,办生日酒的。本来看了一点历史,觉得可以使人明白一些治国的道理,但现在我却感到越来越不明白和困惑了,一些政府的政策,诸如“中国人暂住中国”怎么看怎么像是个讽刺笑话啊。话扯远了,打住。 文学后来说:一个行仁政的君主在世界上是没有对手的。这话如果放在春秋时期,那么还有些道理,如果是汉昭帝六年说出来,那就太迂腐了。我依稀还记得曹操孙子序中的话:恃文者灭,恃武者亡,偃王夫差是也。偃王就是东夷的徐偃王,实行仁政,经济迅速发展,之后徐子诞“僭越”称王,“逾制”建都城。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8年),据《史记》载:周穆王使造父御车,征讨西戎,乐而忘归,惊闻徐偃王反,急乘千里马,日驰千里归周。同时,周穆王遣使往楚国,命楚国发兵,攻入徐国。在周楚联合攻击下,徐偃王率兵回徐,途中徐偃王被杀。这样的例子还是有很多,例如宋襄公便是有名的仁义之国君。其中的辨证思想早在战国时代司马穰沮就有高度概括: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事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任何国民都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国防教育教育什么?就是这个。即使在和平年代,当外交官在进行政治谈判的时候,军事实力就是决定你讨价还价的资本。  如果说当今中国应该实行怎么样的政策,我以为是捍卫国家主权,争取国家统一,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应倾覆任何国家的霸权,促使国际外交权力结构走向多极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争取最大的空间与尽可能有利的条件。 盐铁辩论的第二个焦点是商鞅变法。桑弘羊先充分肯定了商鞅的贡献,秦国任用商鞅变法,使其走上强国的道路,成为并吞六国的统一帝国。如果空有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君,而没有周公、吕尚这样的贤臣,伟大的事业是建立不起来的。文学这个时候反对:只重视利益,不讲道的人,崇拜强权讲求效果,不是不能开拓国家的领土,但是好象人已经患了水肿,给他更多的水只能加重疾病。秦朝灭亡的道路也是商鞅种下的苦果啊。我们现在内政用商鞅的政策,外事用吴起的军事;运输线上士卒忙碌着,居民家里去一无所有,老母哭他的儿子,妻子担心他的丈夫。 辩论进行到这里,双方都是有道理的,抉择似乎很难。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怎么办?我看到一篇文章的一段话,摘录了下来: “一次,见到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家伙。这厮很崇尚日本,让人讨厌。但当我揶揄地说:“你说日本好?日本连续10年经济增长减缓!”他说了一句唯一让我感到感慨的话:“日本的经济还是可以高速发展的,但是凭我的观察,他们在以牺牲一部分发展速度来换取全民福利保障的提高。”最后他也揶揄地说:“好像挣了好多钱,没有多少花到老百姓身上,和没有钱时没有区别,这种增长还不如下降呢。”他的话,我不喜欢,但是我必须承认其中有些东西是真实的。 如那位作者所说,必须承认其中有些东西是真实的,可是选择真的很难,国家与敌人的差距很大,需要快速发展,同时人民也需要生活保障。苏联当年重工业极其发达,国家发展很快,经济发展往上窜,但是人民生活都无法保障,最后亡国了。苏州,这几年的中国的明星城市,去年城市国民生产总值是全国第一,可是苏州的老百姓不要这个称号,因为苏州的老百姓腰包鼓不起来,鼓的是那些开发商投资商的腰包,我现在不敢说苏州是泡沫经济,但是如果市长以这个为荣而沾沾自喜的话,那他比几千年前的桑弘羊一点都没有进步。要知道在汉武帝后期,桑弘羊这个人是多么讨人厌,尽管他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一次天旱,很久没有下雨,当时就传开,把桑弘羊丢到锅里去煮,天上就会下雨。可见百姓是多么恨这个“兴利之臣”。 关于儒家思想的争论,桑弘羊好象是落败了。这个话题到现在也是很值得争论的。先进的文化总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当中的,儒家思想最大的悲哀在于统治阶级由于自己的统治需要,将儒家思想所谓绝对先进性维系了两千年,于是儒家思想的没落也就不可避免。而反观西方,西方的民主与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但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被统治者用了两千年。最终西方通过文艺复兴的思想大发展和科学进步,最终开创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儒家思想最大的优点就是博大精深包容并蓄。显然靠彻底的否定一种文化,推行一种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不但会丧失中华民族原有的文化根基,在所谓的新文化运动面前也会显得无所适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在于儒家思想,所以这个是丢弃不得的,但儒家思想最大的出路在于变革,早在70年代,台湾就有学者提出新儒家的提法,得到了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地区学者广泛的关注,穷则变,变则通,坚持有用的,屏弃糟粕。 最后讨论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军事政策。首先在要不要开拓疆土的问题上,文学首先说:大禹平定水患,划分了九州。中国有万里的肥沃土地,山上水地的资源都很丰富,足够让百姓过上充裕的生活,不需要占领外邦民族的土地,取得远地的物资才能够供应。显然这是中国儒家和为贵思想的副效应,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皇帝们在国土方面的意识没有还在茹毛饮血的俄罗斯沙皇们有远见,包罗雄才大略的康熙帝。试想,如果今天海参威港还在手中的话,那就是第二个深圳啊,黑龙江也就是第二个广东啊。本来有可以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的实力,却苦于没有一个港口。如果还有西北的巴而喀什湖等一系列大湖泊在,现在还需要大费周折的搞南水北调吗?新疆不是第二个江南吗?我们从小被教导中国不会放弃自己的一寸土地,也不想要别人的一寸土地。历史上的国土你来我往,有个阶段属于你,有个阶段属于他,凭什么一下子这么大方就都放弃了呢?正确的做法是在一切场合坚持使用“海参威”、“库页岛”、“汉城”……这样的提法,而不是“夫拉地窝斯脱克”、“萨哈林岛”、“首尔”……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坚持,国家历史上失去的东西不是不要,而是时机未到。关键在于双方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自陈水扁之后,韩国也开始去中国化了,要求把汉城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汉城之名由 来已久,因为它建于汉江之北而得名。在古代又称为汉阳,都有一个“汉”字,一眼观之 ,就知道与汉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有无法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史上,有几个朝代,朝鲜半岛曾是中原王朝的版图或附属国。直至晚清,袁世凯有一段很长时间是清廷派驻汉城的 总理。直到1895年甲午战败,清廷才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承认朝鲜完全独立。但是,实 际上朝鲜此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汉城被改名为“京城 ”。 二战结束后,是蒋介石在雅而塔会议中主动放弃了接管朝鲜,而是让其自主建国,也是这次会议,中国失去了外蒙古。 当话题转到对匈奴的战争的时候,桑弘羊说:贤人不会忍受别人的侮辱。匈奴公开挑衅,侵略我们的边境,欺负我们的百姓,我们难道就不采取行动吗?有了文景之治70年的厚积,就应该有薄发,不爆发就灭亡。连菲律宾、文莱都敢侵占我国岛屿的情况必须要改变。以楚庄王说“南方有大鸟,叁年不鸣,叁年不飞。虽无飞,一飞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回首中国现状,我们国家忍辱负重,期待的是厚积薄发的一刻。穷兵黩武的政策决不可行,前有希特勒之鉴。但一味守拙的政策也是不适应国家的需要的。诸多问题中,台湾问题是重中之重,这个问题一解决,其他如钓鱼岛、南沙群岛等各种问题便迎刃而解。我认为除了要拥有以雄厚经济实力做支撑的强大武力外,还需要运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调谐利用国际局势。其他人不足效,应当好好研究一下俾斯麦一力打九球,完成德国民族统一大业的历史。 “盐铁大辩论”说到底也是为政治服务的棋子,辩论结束后,桑弘羊的政治地位岌岌可危。第二年,大将军大司马霍光找到一个理由把桑弘羊处死了。但即使是利用辩论打击桑弘羊的霍光,在桑弘羊死后也不肯放弃为政府带来大量利益的盐铁制度。多年以后汉的经济制度一直笼罩在桑弘羊的阴影之下,直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为了改变混乱的社会,这个迂腐子又搞起了复古,这当然注定会失败,只有改革才是历史的火车头。但“王莽种树,刘秀乘凉”,王莽之乱却成就了一个“光武中兴”,这当然是后话了,行文到此也就该打住了。 “盐铁大辩论”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都做了简单的说明和分析,此书的价值,自古就为知识分子所肯定,是经世济名之道必读之书,在历史的今天,依然有极其深刻的借鉴意义。<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5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r/>《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作者:万变不离卿卿)<br/><br/>羊祜此人在三国志中没有被列传,涉及记载也仅有五处,而《三国志·陆逊传》评注里引用了《晋阳秋》的短短一段文字倒是可以略窥羊公风采,“……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於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於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习凿齿曰:夫理胜者天下之所保,信顺者万人之所宗,虽大猷既丧,义声久沦,狙诈驰於当涂,权略周乎急务,负力从横之人,臧获牧竖之智,未有不凭此以创功,舍兹而独立者也。是故晋文退舍,而原城请命;穆子围鼓,训之以力;冶夫献策,而费人斯归;乐毅缓攻,而风烈长流。观其所以服物制胜者,岂徒威力相诈而已哉!……”[1]习凿齿的溢美之词只不过以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来说明在三国这个尚诈崇虞的时代,羊公道德上的品格出众。</p><p>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従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2]</p><p>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所以当时人以华元、子反之交来形容羊祜、陆抗这种惺惺相惜互相尊重奇特的敌我情怀,被后世传为美谈佳话。这与赠巾帼妇人之服的诸葛司马之交又大大的不同了。</p><p>中国历来最重德行,一代军事大家吴起,总不免为世诟病。引注不谈羊公远见卓识,不谈羊公将兵之能,而独谈这个问题,足见对羊公德行的推崇。三国时代,才能、品行均出类拔萃者,恐怕只有诸葛亮和羊祜二人或可并肩的了。魏晋以来,专尚诈力,以相倾轧。羊祜独务德信,开示公道不为掩袭,使吴人心服,一举而奄有江、淮,混区一夏。孔明之后,一人而已。至于谓王衍必败俗伤化,告武帝以既平之后当劳圣虑,卒皆如其言,晋氏之圣臣。杜预学识远到志力刚明,有古儒将之风,而德度弗逮祜也。[3]<br/>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羊祜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因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却多次回绝州郡政府的征辟。“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沈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伐如此。”[4]羊祜虽然谦说“此非始虑所及”,但是其远见卓识还是可以一窥。在其政治态度更趋向于亲司马的一派。</p><p>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掉曹爽,夺得曹魏政府的军政大权。政变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氏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诛连。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国。“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5]夏侯霸降蜀,其亲属大都断绝了和夏侯家的关系,只有羊祜对其家属安慰体恤更胜于平日。足说明羊祜的君子之风。这样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p><p>曹髦时期,司马昭任大将军,对羊祜再次征辟,还是没有应命。同年被公车征拜为中书侍郎,不久就升任给事中、黄门郎。曹奂时期,羊祜调任为秘书监。曹魏末年已完全是司马氏的一统天下。这时,羊祜已加入司马氏集团,并逐渐上升为该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晋代魏前夕,司马炎调羊祜为中领军,把统领御林军,掌管京城内外戍卫的重任交给了他。司马炎受禅代魏后,羊祜有扶立之功,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户。祜固让封公,于是由本爵钜平子进封为侯,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并授予夫人印绶。但是“时王佑、贾充、裴秀皆前朝名望,祜每让,不处其右。”[6]说明羊祜为人谨慎,并不因外戚的身份而敢跋扈。三年后羊祜上表坚决推辞加封的疏中说道:“……今臣身托外戚,事连运会,诫在过宠,不患见遗。而猥降发中之诏,加非次之荣。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6]。……”</p><p>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被派都督荆州诸军事,他军事上的才能开始斩露头角。“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7]先设计除去对襄阳威胁最大的石城(今钟祥县治)吴国驻军,有力地控制了东吴夏郡(今鄂州)在汉水东、长江北的大片土地。之后经略荆州,休养生息,屯田兴学,怀柔招徕,安抚百姓,深得军民之心。晋武帝下诏撤销江北都督,拜羊祜为南中郎将,并把原属部队划归为祜统帅,使其兵力扩大到八万多人。羊祜抽调其中的四万人垦田八百余顷,改变了初到荆州无百日之粮的窘境,到后来使八万荆州士兵积有十年余粮,为日后灭吴奠定了物资基础。其实司马氏执政开始,经济就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对土地和劳动力占有的兴趣增加了。早在魏文帝时,允许典农官派屯田客去经商,以增加部下的收入。到了魏明帝时,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何)晏等专政,共分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百顷。”之后司马氏当国期间,屯田制破坏的更加厉害。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下令“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郡尉皆为令长”,这样曹魏以来的民屯制便废除了。晋生产破坏,农民负担加重,社会更催生出石崇王恺这样的巨富的爆发户。傅咸上疏中有:“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8]的记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一书中提到西晋的经济政策除了羊祜的屯田制之外一无是处。可见,晋灭吴战争的物质基础除了曹魏屯田制留下的就是羊祜在荆州那些年积累起来的。</p><p>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吴拜陆抗都督荆州诸军事,引起羊祜的高度警惕。羊祜开始加紧在荆州的戎备。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吴西陵督步阐举城降晋,陆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晋武帝命羊祜和巴东监军徐胤分别率军攻打江陵(今湖北江陵)和建平(今四川巫县),从东西两面分散陆抗的兵力,以实现由荆州刺史杨肇直接去西陵援救步阐的计划。但陆抗破坏了江陵以北的道路,羊祜五万大军的粮秣运输发生困难,加之江陵城防坚固,守将张咸按陆抗的命令固守城池,又有公安督孙遵在南岸抵御进攻,羊祜顿兵城下,不能前进。杨肇兵少粮悬,被陆抗击败,步阐城陷族诛。此战之后,羊祜被奏贬为平南将军。西陵救援失利后,羊祜认识到孙吴政权虽然腐朽,孙皓虽然残暴,但是还是有一些优秀的将领主持军事。所以应该积蓄力量,不能操之过急,羊祜命令部将缮甲训卒,广为戎备。</p><p>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后吴将夏详、邵顗等来降,二兒之父亦率其属与俱。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p><p>孙皓凤凰三年(274年),吴军主帅陆抗病死,孙吴荆州前线失去唯一能与羊祜抗衡的大将。陆抗临终上书:“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他部,以救倒悬也。……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9]陆抗死后,孙吴内部官员已经意识到吴亡之势已成。吴丹阳太守沈茔说:“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10]</p><p>羊祜则密表司马炎,极力肯定益州刺史王濬的军事才能,使晋武帝留任王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并秘密命他修造战船,为顺流伐吴作准备。“(王)濬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寻加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11]</p><p>咸宁二年(276)十月,晋武帝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恢复其贬降前的一切职权。经过七年的练兵和各项物质准备,荆州边界的晋军实力远远超过了吴军,吴军主帅陆抗病死。晋灭吴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p><p>羊祜不失时机的上疏请求伐吴,此疏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请伐吴奏疏》。祜在《请伐吴奏疏》中说:“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是以来,十有三年矣……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之兵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戌,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奏疏首先分析了晋灭蜀后的形式,指出灭吴的必要性,并且认为这个时候孙吴的国势比灭蜀前蜀国的形势更加糟糕,而晋国的兵力比灭蜀时更强,因此平定吴国,统一天下的时机业已成熟。羊祜还进一步提出了灭吴进军的战略部署,即“引益、梁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胡奋为平南将军,王戎为豫州刺史),直指夏口(今武汉);徐、扬、青、兖并会秣陵(今南京)”这个计划的要旨在于在青、徐、扬方面实行牵制,首先集中水陆主力夺取夏口以西的地区,然后顺江而下,水陆并进,多路齐发,合击秣陵,速战速决。《请伐吴奏疏》是三国时代继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后,又一实现制定的全面成功战略计划的典范。代表了魏晋之后,战略指导艺术日臻成熟,战略计划的日趋完善。</p><p>可惜的是奏疏虽然得到了司马炎的肯定,但是却遭到了朝内其他大臣的反对,权臣贾充、荀勖、冯紞等人的态度尤为激烈。他们提出西北地区的鲜卑未定,不应该两线作战。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等少数人赞同。恰逢晋军在秦、凉屡有败绩,羊祜遂再次上表:“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但还是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p><p>咸宁四年(278)八月,羊祜身染重病。返回洛阳后,他抱病再一次向晋武帝陈述伐吴主张。向前来探病的张华讲:“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12]</p><p>看到羊祜的病势继续恶化,晋武帝开始着急,要求羊祜带病指挥这场战争。羊祜回答说:“灭吴的战争,不一定非要靠我指挥不可。对于功名的事,我并不挂在心上。只要有合适的人选,我会推荐他的。”这年十一月,羊祜病故,临终前,他向晋武帝举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务。羊祜的确有知人之明,无论先前推荐的王濬还是临终推荐的杜预,都成了日后灭吴的主力大将。而灭吴的进程也验证了他的战略眼光,或者说他的《请伐吴奏疏》指导了整个灭吴的战役。</p><p>羊祜为人正直。在士族统治的西晋社会,他身为外戚,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职居高位,却从不随波逐流,结党营私。有人曾劝他“有所营置,令有所归戴者。”羊祜拒绝说,绝不干树私背公的事情。一旦完成了平吴大业,他本人即弃官回乡。由于一直谦让不肯辟士,以至在他死后,许多僚属都未能得到正式的官职。他讨厌奸佞邪恶的小人,也不喜欢夸夸其谈的浮华之徒。为此,他得罪了当朝的一些权贵。荀勖、王衍兄弟都非常恨他,经常造他的谣。时人也有顺口溜讲:“二王当国,羊公无德。”</p><p>羊祜死后,举天皆哀。晋武帝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武帝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荆州百姓在集市之日闻之羊祜的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p><p>祜韬略过人,素重信义,时人悦其德才,常常拿他与乐毅,孔明相比,素有“轻裘缓带羊叔子,羽扇纶巾诸葛公”之说。羊祜死后,赠侍中征南大将军,南城候。襄阳的百姓为纪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憩的岘山上刻下石碑,建立庙宇,按时祭祀。后人望其碑者无不流绨,故名曰“坠泪碑”。荆州人为了避羊祜的名讳,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 ,另把户曹也改为辞曹。</p><p>羊祜生前有很多著述,有名的有《晋书·羊祜传》记载的《老子传》和《请伐吴疏》,另外他还受命修撰《晋礼》、《晋律》,对晋朝典制创立多有贡献。但是,羊祜的作品从数量上看,真正成稿者并不算多,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羊祜的“慎于言”。羊祜在给子女们的家书中说:“恭为德首,言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13]</p><p>晋灭吴的战争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羊祜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这次战争,但他为规划、准备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后世陆游有《水调歌头·多景楼》:“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p><p>参考书目:<br/>[1]:《三国志·陆逊传》引注《晋阳秋》<br/>[2]:《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br/>[3]:《续后汉书》<br/>[4]:《晋书·羊祜传》<br/>[5]:《晋书·羊祜传》<br/>[6]:《晋书·羊祜传》<br/>[7]:《晋书·羊祜传》<br/>[8]:《晋书·傅玄传》<br/>[9]:《三国志·陆逊传陆抗附传》<br/>[10]:《三国志·孙奂传》引注《江表传》<br/>[11]:《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br/>[12]:《晋书·羊祜传》<br/>[13]:《艺文类聚·卷二十三》</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5 22: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p>[书信]《走到天明——七夕,写给你》(作者:万变不离卿卿)<br/><br/>不知道一件事情的成功是不是预示着另一件事情的失败,若是所有事都需要如此来平衡的话,我不知道自己会做如何的选择。</p><p>前一阵似乎大家都颇有不顺,我亦然,一度生计困顿,生存的渺茫令自己彷徨,很怀疑自己的能力。也许做人就是这样,一路磕磕绊绊,然后终于走出岔路,在我快要走出荆棘的时候遇到你,我想,我的生活至此完全开始改变了。</p><p>你,就是我的奇迹,就象一个花生的两半,哪怕一个微笑都带着些许默契,并不是同类就要排斥,物以类聚,不同类恐怕还很难走到一起,刚我说花生,是因为想到你和我时突然想举个例子,是的,就象花生,个性得很,外面的壳写满故事,硬硬地撑起一方天空,两半合在一起不给别人留一丝缝隙来窥探,里面有红有白,饱饱满满,孕育着我亮晶晶的天地。若是我们不够象,也就不会严密地合在一起。</p><p>我是个散漫惯了的人,又如此骄傲,自诩竖着一身正义的锋芒。我喜欢淡淡的友情,淡淡地来去,在一放手间,爱,翩然璀璨。当我走得离你如此近时,生怕位置稍微不对便会刺伤你。突然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两只刺猬,冬季,它们相爱了,但是它们无法拥抱,因为太亲近就会刺痛彼此,但是太远它们又无法取暧。我是敏感的,你话语里一丝不快都可以感觉得到。</p><p>坐在会议室的椅子上,我知道我的眼神一定很空洞,整个会议我并没有融入集体当中,我在想,昨晚你睡得好不好,身体还能不能撑得住,为什么从不对我发火。会议时间很长,我在渴望结束,散会后,无法忍受公车的缓慢,打了车回来。你是在线的,我问你为何一直躲避时,你没有答复,我的心渐渐坠入冰点,他们的敌意竟是这般明显,我需要你的安抚,我需要你。默默地等着你开口,看着Q上你灰色的头像,想着你的善良,和你的好,念你的名字,点点雪花点点香,让我忽忆起你城市的西山,和那一丛梅花来。我曾写过她,些许年未曾谋面了,桥下的一蓬蒿草,桥边的几树腊梅,是否依然令倘徉的少年们驻足去看寺外松柏古道和头顶悠然冬日。林和靖那一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后,那份清清冷冷的暗香情结曾系住多少企盼而又矜持的心。到了放翁,却又是“零落成泥碾做沉,只有香如故”,一脉清香,不离不散,也许放翁最放不下的就是聚散无常吧。而纳兰更有 “手挪梅蕊打肩头”,落花不需要在远远观望,更无需成冢而葬,走过去,走到落花跟前,任落花坠满蹬里衣襟,然后纵马游缰,颜笑晏晏。</p><p>之前我是没见过梅花的,只知道梅花六出,似乎雪花般的模样,(如你,笑`````)然后红的、白的缀满枝头。画上梅花总是很大,多为红色,当然,那时我是没见过金农的梅花,唯一真实些的也就见过连续剧《红楼梦》里宝玉踏雪索红梅,现在想来应该也是假的。第一次寻梅是看报纸上说到某处已有梅花初绽,便骑着车一个人大老远跑去,到了那个地方,隐约闻到一股香气,但左右寻不见梅花所在,除了几棵白杨和堤边垂柳外就只有些迎春花模样的灌木,那些灌木上不过微微泛起些绿色,根本就没有个梅花的模样,之后顺着河边一路找去也终无所获。那次寻梅未果之后年余,行将离开那个城市,又动了去看梅花的念头,于是打听好消息早早上路。顺着两旁高高松柏遮掩下的古道一路走上去,脚下石路斑驳,山势也渐陡,虽是在冬日,却有了些凉爽的感觉。想像着梅花的模样,踏进山门,谁知身子才进去,迎面一阵香气,浓郁得令人意外,一错愕间,便已被香气围困,站在山门槛内,我被这冬日里浓浓香气所束缚无法挪动分毫。这香气是清洌的,但不会张扬,有如一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不世仙子在我面前轻歌曼舞,她不会因对你的藐视而高傲,也不会因对你的眷顾而谄媚,独自舞她所舞,歌其所歌。这香气也是浓郁的,但不会流俗,石头、杨柳因为随处可见所以没人会觉得他们有多高贵,但并不是多了就一定不好,若是在阿里巴巴的山洞里,金砖、玉树满地皆是,谁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多而说他们贬值,因为这种多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沉醉良久,才举步踏过石桥,桥下枯草久受梅香浸淫想也应有几分不凡了吧。石桥另一端是成片的梅林,中间两株最大的也未见多高,但繁花缀缀,细密玲珑的黄花表面似乎有一层腊质,花瓣微开如唇,不过我是不敢侵犯的。如此梅花只拮一枝就足可令满室生香,更别说采其花蕊去泡茶或是只取花间无根水去烹煮,那会是种什么样的意境,可惜我已无从品味。旁边小些的梅树居然就是有些迎春花的模样,低矮如灌木,原来之前我竟与其擦肩而过,不过也好,这样的初会更令我欢喜。</p><p>时日匆匆,这些年来竟未曾再拥有那日的震撼,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快要来的却又该如何把握,曾经那个骑着单车的少年并没有什么好去缅怀,也许今生我将不再有机会去探访那几树梅花,我能否托付你呢,请你帮我去看看她们,告诉她们,可以不必等我,毕竟岁月经不起太多的等待,要她们不必为我担忧,你曾看过我的相片,都说我笑起来很灿烂很活泼,其实我的心境一直是淡定的。</p><p>今天是七夕,我为你写下这封情书,祝福你和天下所有爱着的、被爱着的人们幸福安康。还希望我的祝福能陪你走到天明,希望我的天明驱散你四周的阴霾,成一方你的天明,然后一起走下去,走过黄昏,走过十二月,走过飘雪的季节,开两枝如偈人生。</p><p>想你的 2004年8月22日<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5 22: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贴首诗——<br/><br/>七律·病中有感(作者:万变不离卿卿)<br/><br/>学仙炼药也清悠,偶歇尘心意自酬。才觉新香开晚幕,便看晴翠倚高楼。<br/>闲裁楚韵三分秀,遥寄天涯万里舟。客梦应怀旧风雅,云边共赏小银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09: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一个才女,为一得兄一叹!</p><p>玉人一去无消息,可苦了我们一得兄弟!古有尾生抱柱,今有鄱郎守坛,同一佳话!再不现踪迹,我建议三千里寻芳!</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叹!想当初在拾叶的争论,也很令人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1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真才实学的记者,偏遭际坎坷。但愿吉人天相,早日回来再和我们玩!</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1 13: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得兄一诺如此,感佩,</p><p>愿卿卿早日归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1 13: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右诗社 ( 苏ICP备11024144 )

GMT+8, 2024-11-24 12:22 , Processed in 0.02691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