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9|回复: 3

紀念明末“嶺南三忠”之陳岩野先生殉難三百六十四年(十一首)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6 15: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独钓荔湖 于 2012-5-16 15:59 编辑

紀念明末“嶺南三忠”之陳岩野先生殉難三百六十四年(十一首)之二


  七古•起兵救亡

王師風鶴又西去,大明誰人救君王。

兵科有淚傾遺老,無兵缺饷正彷徨。

高明山中奮義旗,甘竹灘裏降強梁。

舟船浩蕩奔穗城,虎門初捷露鋒芒。

清軍惶恐急回防,桂林君臣喜欲狂。

司馬兵法未虛讀,世人稱譽史流芳。


注:陳邦彥《丁亥仲春,余歸自嶺右,暫憩鄉園,讀杜工部秦中雜詠,怅然感懷,因次其韻》雲:“有淚傾遺老,無金結健兒。”

自西向東的西江水,在鶴山、南海、順德三地交界處有壹條拐向順德杏壇、龍江方向的支流,叫甘竹溪,是順德連接西江和廣州的主要航道。在拐點口就是聞名的甘竹灘。在明清時代,甘竹灘口有兩米的江水落差,灘口狹窄,暗礁密布,洪汛時,形成瀑布,往來船只十分危險。又因爲地處三江交彙之處,商船雲集,灘墟繁盛。

隆武二年,鎮守贛州的萬元吉在廣東招募了壹支千余的隊伍,爲首的叫余龍,還未成行,贛州失守,余龍便在甘竹灘落草爲寇,占據險要地形和富庶之地,又陸續收編各地潰散土卒,衆至二萬多人。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清將李成棟攻陷肇慶,奪梧州,深入廣西腹地追擊永曆軍隊,永曆朝廷岌岌可危。其時,陳邦彥在高明縣山中聽到永明王被清軍包圍在桂林消息,潛歸家鄉龍山,和弟子馬應房冒險到甘竹灘收編余龍所部,曉以家國大義,使余龍感憤而起,願共大事。二月初十,遣余龍全軍舟船數百艘進迫廣州,在東莞虎門擊敗清軍水師,擊斃清總兵陳虎,焚毀清軍船只100余艘。連攻廣州四日不克。陳邦彥從高明起兵,與余龍彙合。圍城之後,陳邦彥立即致書東莞的張家玉,詳備自己救桂林的戰略思想:“桂林累卵,但得牽制毋西……是我致力于此,而收功于彼也。”張家玉深表欽佩,起兵攻占了東莞城,對陳邦彥的圍穗救桂的戰略,給予了有力的聲援。清兩廣總督佟養甲見形勢危急,關閉城門,派使者檄令李成棟火速回援。義軍攻廣州城不下,清方又揚言李成棟將回師先搗甘竹灘,余龍部衆多爲甘竹灘人,顧念老家老少,聞訊立即退兵。陳邦彥孤掌難鳴,只好退回高明,重新進行部署。此戰雖然未能攻取廣州,但基本達到了戰略目的。


甘竹滩(来自网络)

  七古•黃連之戰

黃連風爐天下聞,黃連水戰誰人知。

南控三漕東臨海,江湧戰帆正參差。

碧血染江钲鼓鳴,烈火如霞照天涯。

三軍盡潰虎將殁,南粵父老哭王師。


注:咸豐《順德縣志•圖經》稱黃連:“水接三漕海,北經堡後出黃湧(即黃湧海),南經堡前出江村。明以前,寇盜出沒不常,乃屯于扶闾、周易、談義,以資守禦。”稱黃湧:“據縣上遊,南握三漕海,東控疊石海,當諸海之沖。”

橫貫順德中部的順德水道,是廣州連通甘竹溪進入西江的重要航道。明清時黃湧和黃連壹段分別稱爲黃湧海和黃連海(古代,珠三角將較寬的江河稱爲海)。這壹帶還是明代軍屯主要分布地,可見其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余龍義軍要保護甘竹灘的根據地,就要在這裏阻擊敵軍。清嘉慶年間海盜張保入侵時也在這裏發生過大戰。黃連也是順德經濟發達地區,曆史上以生産風爐、莨紗綢聞名。

廣州撤軍後,陳邦彥命弟子馬應房與余龍彙合回師取順德。回師途中,在虎頭門爲清軍水師火攻所敗,溺死者2000余人。殘部轉攻順德縣城,李成棟的主力突然殺到,義軍大敗,馬應房被捕遇害。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余龍水軍在黃連海與清軍展開大戰,由于余龍部衆士氣低沈,開小差者日多,加之李成棟擅長行兵布陣,激戰多時,余龍部寡不敵衆,200艘舟船被焚毀,余龍、鄧研聰等大批將士陣亡,全軍潰散。接著,李成棟軍轉向新安(今寶安)進攻張家玉。


     顺德水道(古称叠石海、黄涌海和黄连海)(来自网络)
  
七古•廣州之戰

義軍號稱三十萬,旌旗戰鼓震江岸。

三千壯士濺血泪,二楊義士罹國難。

禺珠三更出奇兵,火燒敵艦逐長鯨。

清軍倉皇繞城西,乘風追擊到黎明。

豈料文忠失戎機,千翼蔽空誤敵圍。

壹軍盡潰白鵝潭,堅城難下孤軍回。


注:陳子壯,謚號文忠。

陳邦彥其後收拾殘部,聯絡南海陳子壯、東莞張家玉、新會黃公輔等水陸路義兵起事,號稱30馀萬,壹舉攻下江門,聲威複振,粵西各縣志士紛起響應。永曆元年(1647年)七月,陳邦彥與陳子壯合兵,齊集舟師六千余乘進攻廣州。事前,派出衛指揮楊可觀、楊景烨會同花山(今花縣)義軍三千人詐降作內應,約定陳子壯于初七日三更壹同分頭從城西南和城東發動攻勢。救出“披缁爲僧”的明趙王朱由棪以資號召。不料陳子壯提前兩天動手,攻占西郭炮台,並派人到城下張貼檄文,被清軍捕獲,逼供出機密,致使內應人員全部遇害。陳子壯正待退兵,邦彥率部如期趕到,通知他:“李成棟剛在新安打敗張家玉,現正回師救城,預計今晚半夜路經禺珠,我已布下伏兵用火攻,到時請合力夾擊。請認明我軍標志是青旗紅穗。”但陳子壯再度失誤,沒有及時傳令部屬。三更時分,敵軍果然浮江而來,陳邦彥從蘆葦蕩中揮兵縱火截擊,燒毀敵巨艦數十艘,殺敵千余人。李成棟猝不及防,率輕舟倉皇敗退,陳邦彥乘風順流猛追。平明時分,迫近陳子壯水軍,城上清軍擊鼓助呼,喧聲震天,并發巨炮攻擊,陳子壯士兵們遠遠望見帆樯蔽空,以爲全是敵軍,慌忙退卻,城内清軍乘北風追击,陳子壮軍陣線動搖,反被清軍壹舉擊潰于白鵝潭,陳子壯長子上庸壯烈捐軀。陳邦彥收兵攻廣州城,五日不克,孤掌難鳴,只得退兵。壹場壯舉,就此毀于壹旦!


七古•清遠之戰

孤軍困守清遠城,重柵江乾拒敵兵。

北風聚起焚敵船,風勢忽反不助明。

鏖戰十日城複陷,巷戰慘烈日月暗。

刎頸之交俱玉焚,弟子愛兒披肝膽。

身被三刃入朱園,憤然題詩淚已乾。

望斷西方無好音,欲與屈子俱沈淵。



陳邦彥從廣州戰場撤出後,與總兵霍師連轉攻三水縣,斬清知縣陳億,繼而進攻新會、香山,壹月十余捷。永曆元年八月,南明衛指揮佥事白常燦攻克清遠縣。李成棟爲奪回這個軍事要地,派兵攻清遠,常燦急邀邦彥合兵拒守,沿江設置柵欄嚴陣以待。李成棟兵船駛近,被阻難行,霍師連趁勢縱火,擊退李成棟軍。但不久風向倒吹,燒盡柵欄,清軍得以長驅直入,清軍進迫城下。霍師連策馬渡河,欲往四會搬救兵,被李成棟所追,甲重墮河溺死。九月十七日成棟部將楊大甫兵抵清遠;十九日成棟親自帶領副將杜永和、張月、馬寶猛攻清遠。陳邦彥與白常燦和弟子朱學熙分頭指揮將士據城固守。清軍猛攻十日,不能得手,最後,偷挖地道直達城下,用火藥爆開城牆,蜂湧而入。在慘烈的巷戰中,白常燦和縣令關鍾喜陣亡,陳邦彥次子馨尹死難,他本人也負了三處刀傷,退到朱家花園,見秘書朱學熙已自缢殉節,悲憤之下,揮筆在牆上題詩壹首:“無拳無勇,無饷無兵,聯絡山海,矢助中興。天命不佑,禍患是嬰,千秋而下,鑒此孤貞!”(另有絕命詩二首流傳,其壹爲《清遠城陷題朱氏池亭》:“平生報國懷深,望斷西方好音。巳共苌弘化碧,還同屈子俱沈!”其二同題:“戀阙孤懷盡,懸絲壹命微。負傷如未覺,無淚不須揮。魚吮艱貞血,水爲赙禭衣。只應魂氣在,長繞玉階飛。”)寫畢,壹頭紮進水池中,決心壹死報國,但隨即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道:“我就是大明兵科陳邦彥!”


  七律•不屈殉國

汩羅之月照珠江,碧血崖門煙水涼。

杞國書生夢望帝,錦岩史冊載蠻荒。

穗城風雨悲秋日,桑梓遺民憶雪堂。

壹夜木棉辭故土,英雄獨哭濕衣裳。



 广州四牌楼(来自网络)


  木棉树岭南称为英雄树,是英雄的化身


  陳邦彥被押到廣州後,任憑巡撫佟養甲百般勸降,迄自凜然不屈,五日不食,端坐賦詩,只要來紙筆,寫下生平自述和絕命詩三首。其中《獄中步文丞相韻》表現自己誓以宋末三忠之壹文天祥爲榜樣的決心:

  生涯少壯但傳經,通籍才周兩歲星。

  鄉國愁看成隕箨,室家甯計問飄萍。

  萬言舊疏還誰乙,五木嚴刑拼備丁。

  泉路若逢文相國,不知雙眼可垂青?

  永曆元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5日),佟養甲見勸說無望,下令將他押到四牌樓(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殺害。臨刑前,邦彥面不改色,慷慨高歌:“天造兮多艱,臣也江之浒。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我後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歌罷,西向稽首,從容引頸受刃,年僅45歲。

  永曆二年,陳恭尹上表陳訴父親殉難情狀,永曆帝追贈陳邦彥爲太仆寺卿、兵部尚書,賜謚“忠愍”。恭尹得授錦衣衛指揮佥事壹職,給假回家治喪。

  據清史記載:“邦彥自起兵,日壹食,夜則坐而假寐,與其下同勞苦,故軍最強。嘗分兵救諸營敗者,至是精兵盡喪,外無援軍,越數日城破,邦彥率數十人巷戰,肩受三刀不死,走朱氏園,旋就執。饋之食不食,系獄五日,就戳死。”

  後來曆史學家評價: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領導的廣東義師雖然先後被優勢清軍所鎮壓,但是,死難者的鮮血並沒有白流。正是由于他們在廣東各地掀起勢如潮湧的武裝抗清飙風,迫使清兩廣當局匆忙調回進攻廣西的主力,永曆朝廷在廣西的統治才賴以維持下來。(顧誠《南明史》)孫中山稱贊陳邦彥“當得起‘忠義仁勇’四字。他以天下爲己任,忠于民族,是忠;轟轟烈烈,應做就做,是義;犯大難,殺身成仁,是仁;壹個書生,上萬言書,奮力救亡,帶兵禦侮,是勇。’”

  陳邦彥不僅以民族氣節著稱于世,詩文亦飲譽于時,著有《雪聲堂集》。詩歌尤其氣魄宏大,筆力老健,感慨深沈,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相當高度。《粵東詩海》贊揚他“感時之作,氣齧長虹,骨淩夥隼,直摩少陵之壘而拔其幟”。


                               獨釣荔湖(楊華強)2012年4月撰稿于順德鳳山

資料來源:

清咸豐四年《順德縣志》

1996年版《順德縣志》

1987年順德縣志辦印《陳岩野集》

梁巧麗《陳邦彥詩文研究》,2010年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顧誠《南明史》

李少魁《壹位改寫明末清初曆史的順德人:陳邦彥》

黃海章《陳邦彥評傳》

岑桑《陳邦彥父子》

发表于 2012-5-17 06: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泉路若逢文相國,不知雙眼可垂青?大凡英雄,心中都有一个榜样,一个信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7 12: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很残酷,往往一朝一代灭亡之时,才见忠臣义士辈出。但从逆向角度看,这些忠臣义士杀身成仁,无济于家国,却徒增杀伤。每读于此,亦令人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3: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啸 发表于 2012-5-17 12:58
历史很残酷,往往一朝一代灭亡之时,才见忠臣义士辈出。但从逆向角度看,这些忠臣义士杀身成仁,无济于家国 ...

这个难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右诗社 ( 苏ICP备11024144 )

GMT+8, 2025-4-29 06:59 , Processed in 0.0190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