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07|回复: 15

现代人诗词写作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3 14: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谢志平 于 2015-8-13 14:02 编辑

  来源│红网文化论坛
  2015-7-28 15:10

现代人诗词写作入门

蓝水河



    阅读提示:本文原名《学诗十法》,编入院校讲义时调整了文章标题和内容结构。作者蓝水河(洞庭青草),月下诗派成员。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体裁,诗歌的历史最悠久,而诗词则是中国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从《诗经》和《离骚》,汉代乐府,到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历代民间歌谣,中国诗歌浩如烟海,唯有诗词亦即唐诗宋词的文学生命力最强,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政治、社会因素推动了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如历代蒙学教材都把诗词作为基本内容,科举考试必考格律诗,即便普通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吟诗作对的时候。随着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要铲除封资修毒草,同样是政治、社会因素使诗词遭到人为排斥,应用面大为缩小,甚至面临断代的危险。改革开放之后,诗词虽然回归文坛,但目前读诗词的人远比读小说的人少,懂诗词、会写诗词的人还是不多。而且在现代社会,诗人只可能是一种身份,不可能成为职业。尽管如此,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诗词这个老古董在新时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诗词爱好者队伍中来,尤其近些年有不少年轻人也喜爱上了诗词,以读诗词写诗词为乐。那么作为现代人,究竟怎样才能学会诗词写作,尽可能更快更好地跨入诗词乐园的门槛呢?概括地讲,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养成兴趣爱好。
    第二,掌握基本要领。
    第三,长期学习实践。

第一节 养成兴趣爱好


    我们常常讲,某某人生来就擅长什么,从小就喜欢什么。其实人的爱好和特长,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专心养成的。人们接受新鲜事物,往往难度小,或者即使难度大但因为有不怕难的态度,就容易过关。
    诗词起源于歌唱,也就是古时候的歌词,后来与曲谱脱钩,变成了口头吟诵和书面交流,但仍然保留了它的音乐特性。与新诗相比,诗词格律规定了字数、平仄、节奏、韵脚,还有对与粘、起承转合等等。这些看似很难的要求,反而给我们阅读、记忆诗词带来了好处。比如《七绝·题展翅图贺同学生日》:
    平生只作丈夫为,不向蓬间掌上飞。
    自得青云开睡眼,爱将才气咏风雷。
    这是我读大学时写的。读起来顺口,而且稍有诗词常识的人,只要记住这首诗是七言四句,为、飞、雷三个韵脚,主题是雄鹰展翅,就不难记住整首诗,哪怕时间久了忘掉了一部分,也很容易根据它的意境和平仄重新回忆拼凑出来。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我写这首诗的时候,诗词才重获新生不久,学习环境和资源都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如今条件好了,我当年能做到的,大家一定能做得更好。
    倘若我们不把学习诗词当成一件难事,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学习诗词有哪些现实意义,那将大大有利于我们培养和形成对诗词写作的兴趣爱好。
    第一,诗词可以弥补教育缺失。民国以前的蒙学,诗词是必修的基本科目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元素,能起到陶冶人的性情,培育良好伦理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作用。面对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滑坡现象,国学以及诗词教育,无疑是一剂良药。
    第二,诗词可以应对时代挑战。有一条流传很广的微信:“一百年前躺着吸鸦片,一百年后的今天躺着玩手机。”有人改写了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俩在一起,你在玩手机,我也在玩手机。”玩手机只是新技术背景下社会病态的一种,人们要消除不良嗜好,学写诗词不失为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好法子。
    第三,诗词可以升华人生境界。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蕴含的文化信息量非常大,高度凝结了人、自然、社会的真善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进入诗境,变成诗句,产生诗意,人生的喜怒哀乐全都交融在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写诗,诗中境界便成为我们心灵向往的境界,人生自然上升到诗意人生,享受不尽,乐趣无穷。比如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流传千古的词作,精华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燕归来”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人的感觉、感受和感叹,作者这一组合,便把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了,创造出“见景生情、情中有思”的意境,让读者从季节更换、岁月流逝中联想到人生的变易,不禁产生分外惋惜的心情,进而迸发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力量。
    诚然,养成某种爱好,不可能朝发夕至,一蹴而就,少不了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要终身坚持,不断巩固。如果把1999年央视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唱词改一下,就成了挤时间学习诗词的妙方:“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诗书,常打开看看。”
    首先,要集中一段时间学。中小学教材以及课外书目中诗词内容比较有限,也没有系统地阐释诗词的基本概念、要求和方法,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恶补”。
    其次是要利用间隔时间学。一是安插间隔,比如为避免长时间看一本书而造成大脑疲劳,可停下来朗诵一会儿诗词。二是抓住间隔,遇到要等待做另一件事的时候,看一看诗词书籍,或者在脑海里过一过诗词方面的电影。
    再次要有意改变时间点。比如青年人容易上网成瘾,喜欢贪玩贪睡,为了告别这些不良习惯,我们不妨把学习诗词的时间选在这些时间点上,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要长年坚持,给诗词学习分配时间。读写诗词是人生最健康的爱好之一,能使人获得新情趣,到达新境界,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都要终身坚持,直至到老,因为诗词创作如香醇的酒,愈老愈香。
    除了不怕难,给时间,更为关键的是多读多品。多了解,多熟悉,才能懂诗。用心深入,用心品味,才能爱诗。从读诗到懂诗,从品诗到爱诗,也就完成了兴趣爱好的培养过程。有了兴趣爱好,才能持之以恒。经常性的默读,最好是朗读、背诵,可调动潜藏在大脑深处的语言感知能力,使我们对诗词语汇逐渐产生触动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到愉悦,同时掌握一些写诗的要领。品味诗句,启发想象,揣摩诗人当时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我们像生活在诗中一样,与诗人同悲同喜。到了能品诗的程度,才算得上真正的进了门,然后登堂入室,才可以被称作诗人。
    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么多的诗,我们不可能读完,只能选其中有代表性的来读。读哪些诗呢?
    蘅塘退士编定的《唐诗三百首》共收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配有注释和评点。朱孝臧编定的《宋词三百首》共收宋代词人88位,计300首词,除了介绍词牌外,还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两本选集是必须要熟读熟记的,能背诵当然更好。在此基础上,读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如果学有余力,再通读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选编的《十八家诗钞》,共选古、近体诗6599首,有少量评点和校注。也可以选读唐宋诗词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杜牧、李清照、苏轼、陆游、辛弃疾、柳永、黄庭坚等人的代表作。
发表于 2015-8-17 07: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再讨论了,再讨论就歪了。江右要有容人之量。此帖告一段落。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4: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掌握基本要领


    学写诗,必须得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否则终究还是门外汉。虽然每个人读诗的体会有深浅,学写诗词的基础有强弱,但动起手来,方法不外乎三种:
    一是即兴法。在读诗的过程中,激起了内心的共鸣,产生了抒发情感的冲动,暂且不要管它什么格律,先乘着兴致把你心里想的写出来,打油诗也好,顺口溜也行。等到知识积累不断加深,逐步掌握了写诗的要领,再来修改以前的即兴作品,也可以请老师帮助修改和指点。尝试得越多,越会觉得自己功力尚浅,越会加劲多读多写,像这样就叫开了一个好头,走对了路子,实现了良性循环。
    记得我第一次写诗是在读中学,头天晚上,我堂外公到我家来走亲戚,顺便给我讲了一些写诗的基本知识,第二天是霜降节气,有些冷,那年头缺衣少食,同学们都穿单衣,但下午的体育课,大家都浑身冒热气,于是我写了四句:
    霜降如期至,学生衣尚单。
    操场多运动,不惧扑人寒。
    当时我以为“场”字读cháng ,平声,后来查韵书才知道应读chǎng ,上声,除了“场”字不合平仄,“扑人寒”还有点书卷气,当时自认为虽是处女作,但起点不算太低。
    二是临摹法。遇上自己特别喜爱,合自己胃口的诗词,仿照它的句式、平仄、韵脚,按自己的思路,写出自己的情意。如果遣词造句觉得很吃力,有的地方平仄要求实在达不到,那就先侧重于情意表达,将平仄暂且放置一边,待到以后有了感觉,再来细推敲。我初学写词时,曾模仿过晏几道《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我的习作在使用临摹法的同时,还有两处推陈出新,一个是连作两首,再就是采用递进式结构抒发情意:
    欲相思,曾相思,却说相思早别离,恨无相见时。
    曾相思,莫相思,独有相思情若痴,最愁人不知。
    莫相思,且相思,总是相思不便提,佳音自古稀。
    且相思,长相思,了结相思共与疑,重逢何惧迟。
    三是组装法。就是在已读过的诗词中,搜寻出一些与自己的立意相符合的句子,拼装成一首新的诗词,这种选用前人诗句成篇的方式,分两种情况:初学者叫借句,就是自己写诗有难度,不得已才借现成的句子。熟练者叫集句,属于高超的艺术技巧,有的是集前人的诗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当然,组装法是需要读很多人的诗词才可以做得到的。
    比如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是一首追溯人生、感怀身世的名篇,我今年生日来临之际,便依照《锦瑟》的意境,用组装法作了《七律·集句步韵李商隐锦瑟迎甲午生日》:
    破瑟悲秋已减弦,(唐·李益)
    世间如梦又千年。(唐·元结)
    一声蜀鸟惊胡蝶,(宋·华岳)
    满袖杨花听杜鹃。(宋·郑协)
    卖剑为赊吴市酒,(唐·李频)
    冠霞曾醉锦江烟。(宋·文彦博)
    游山弄水携诗卷,(唐·白居易)
    行到源头却惘然。(宋·朱熹)
    擅长写小说、写散文的人,读过很多诗,对诗词有很深研究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很好的诗。我们暂且不谈要把诗写得怎么好,我们必须先搞清楚,诗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写诗的入口在哪里?
    首先,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是反映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能给人以美感。形象思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诗词语汇就要有联想、想象乃至幻想的味道。
    诗词语汇不是白话,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比如:“老汉今年七十岁”不是诗,但“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诗。
    诗词语汇在风格上,要夸张,要含蓄。夸张,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含蓄,比如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当时李白明明被流放去夜郎,而诗中偏说“去长沙”。这“去长沙”三字,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自比贾谊,二是宣泄无辜受害的愤懑,三是希望再回到长安。
    其次,诗要讲平仄。诗的平仄句式,其最小构件有四个:“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绝句、律诗都是由最小构件编排而成的,写七绝、七律时,则在每个最小构件之前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般说来,一首诗合不合格,我们要看三条: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表达真情实感要尽量用形象的、典雅的诗词语汇,三是格律要基本达标。
    评判诗的水平高下,我们主要看意境。意是情意,是作者主观上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比如苏轼《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
    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春夜是多么宝贵,景色多么幽美,后两句描绘那些在春夜轻吹低唱的人们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显得春夜格外的值得珍惜,全诗写得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
    格律诗讲究严谨,而我们的写作态度应该更严谨,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追求完美的良好学风。前面讲到,初学者起步时可以不讲究平仄,但是我们的习作,凡是不合平仄的,拿出来给人看,或者发到网上,千万不要标注《七绝》或者《十六字令》等诗律、词牌名称。
    什么是不能踩的红线?合平仄是格律诗词的第一条红线,第二条红线就是押韵。古今有不少韵书,最有代表性的诗韵有三部,按产生的年代排列,分别为《平水韵》、《诗韵新编》、《中华新韵》。
    我个人认为,《平水韵》距今太远,有些古音的读法,与今音差别很大,按《平水韵》择韵,读起来不和谐,与诗词的音乐特性相悖。《中华新韵》是依据普通话编成的,普通话将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改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将入声字分派入新四声,这套标准用于口语倒无所谓,但用于写诗就很别扭。
    《诗韵新编》精简了韵部,允许邻韵通押,保留了入声字,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又照顾了诗词的音乐特性,宽严有度,可以作为择韵的首选。填词择韵,我主张参照《词林正韵》的简化本《词韵简编》。
    现今的格律诗词创作主张有两种倾向,一是很多作者坚持采用《平水韵》,并不是坚持标准,而是为了显示自己是有研究、有底蕴的人。二是词汇相对贫乏的作者,并不是支持新韵,而是为了降低写作难度才不遵古韵。
    如果使用新韵,一般要加以说明。特别要强调的是,三部韵书,任意采用哪一部都可以,但切忌在一首诗中混用两部或者三部韵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4: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长期学习实践


    学写诗词,要循序渐进。
    诗,先学写七绝,再七律,再五律,再五绝。
    词,先学写平韵,再仄韵,先字数少的,再字数多的。
    择韵先宽韵后窄韵。宽韵指的是字较多的韵部,比如《诗韵新编》七齐、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等韵部。窄韵是指字较少的韵部,比如《诗韵新编》三歌、四皆、九开等韵部。可选韵字越多,写作难度就越小。
    上述难易程度的排序,虽然是经验之谈,但也不是铁定的路数,这个顺序是可以打破的,不一定写四句就比写八句容易。
    去年,我偶然进入一位朋友的空间,看到她用《十六字令》写藏头格,觉得《十六字令》字数不多,节奏明快,一气呵成,很适合即兴而作,也更适合初学者练习。今年我参加“品洞庭西瓜,享生态岳阳”采风活动,就用一组《十六字令》藏头格交的作业:
    《十六字令·西瓜王周泉》
    西。食物平常品种奇。盘中味,辛苦有谁知。
    瓜。避暑邀凉实可佳。原生态,品质最堪夸。
    王。世上甜瓜看岳阳。研销产,廿载创辉煌。
    周。强国兴农志未休。科研路,热血谱春秋。
    泉。黄雪红冰比蜜甜。新优特,天下美名传。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成篇先要成句,练习句子可先从“对对子”开始。常言道:“吟诗作对”,吟诗和作对是密不可分的。对子,它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它用于诗词歌赋之中时叫“对仗”,用于社会民俗叫“对联”,用于建筑装饰叫“楹联”。律诗的第二、三联规定要用对仗,有部分词牌也规定要用对仗的句式。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这三种蒙学读物,都是按韵部编写的,记熟了“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既学会了对对子,又熟悉了韵部,还掌握了很多自然、社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也就夯实了学习诗词的基础。而且对对子是很有趣味的事情,我们平常只要稍加留意用心,所见、所闻、所思,都能写成对子。比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两个黄鹂;一行白鹭。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分解杜甫《绝句》的头两句,就可以看到对子是怎样成为五言、七言对仗诗句的。只要勤于从小小的对子作起,逐渐熟悉,长期积累,脑海里有了丰富的储存,到时候就能厚积薄发,一个个对句信手拈来,组合成一首首零部件十分精美、整体质量上乘的好诗来。
    写诗词跟烹调菜肴一样,并无定法,且因人而异。比如七律,一共八句,不一定是按顺序从第一句写到第八句。往往是突然有兴趣,或者拿到一个题目,一下子会想出许多符合主题的句子,每一句都有可能首先想到。一般方法是,把这些句子放到一起,选一句最好的,用它的韵脚作为整首诗的韵部,接下来将其它较好的句子,拼接起来,反复诵读和审读。一看平仄是否合律,二看声韵是否顺口,三看用词是否妥当,四看整篇主题思想是否集中。如果觉得有问题,就推敲修改,完成初稿后别急于定稿,通常一两天之后,再重新诵读和审读,确实认为不需要改进了才算完稿。有可能时隔多日,会发现更好的词句,修改之后,整首诗的档次明显高了许多。这就是古人说的诗不厌百改,多改,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和作品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有时想出了一两句,接下来硬是找不到下文,无法成篇,那也不打紧,可以放一放。有一次我读有关月夜的诗词,读到李白的《静夜思》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当时写了“床前易得吟霜句,天上难闻把酒篇”两句就再也写不下去了,直到第二年过中秋节,才续成一首《七律·中秋》:
    每逢佳节望团圆,客路思归又一年。
    寂寞婵娟何莞尔,彷徨岁月独潸然。
    床前易得吟霜句,天上难闻把酒篇。
    不信苏词千里共,流光依旧照无眠。
    写诗需要灵感,但人的灵感不是全天候的,需要触发,需要唤醒。能立竿见影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写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每个人总会对一件或者几件事情最感兴趣,比如读书,郊游,钓鱼,打篮球,做健身,看演唱会,玩网游,朋友一起吃宵夜,等等,能否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用诗写出来?再比如爱情,异性交往,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最能调动脑细胞,初学写诗,能否从爱情题材入手?
    写爱情。不管你是不是处于恋爱之中,如能永久保持初恋一样的情怀,那你每时每刻都激情四射,一生一世都年轻漂亮。在爱情面前,你会很聪明,也显得很傻,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你一定能写出诗,写出好诗,写出很多的好诗。
    《生查子·春宵》
    去年初见时,尝道相逢晚。情动暑窗前,心结秋江岸。
    今宵独倚楼,怕睹春风面。月魄泻轻寒,应是嫦娥怨。
    很多年前,我曾邂逅一段爱情,虽然短暂,但很珍贵,虽然她不懂诗,但我却为她写了很多诗,分手以后,也还在继续写,这首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人到中年,情爱已炼化成关爱,体现在写诗方面,更多的是厚重,但也依然鲜活。
    当下的年轻人喜欢网购,喜欢旅游,喜欢健身,喜欢打游戏,都可以写进诗里,这些爱好本身也能激发你写诗的热情。比如我,喜欢摄影,喜欢武侠,所以我在参观株洲菊花展时,就写了两首反映自己兴趣爱好的词《江城子·株洲之行二首》:
    文学版——菊花展
    满城金甲著霜寒。越人山,面花冠。回头伴侣,柔指覆酡颜。行问此间能几日,朝出发,夜归还。
    武侠版——武林客栈
    冲霄怒气挟风寒。菊花残,鸟声湮。分崩秒杀,一剑破蛇蟠。可叹江湖多少事,长恨水,薄情天。
    二是让别人逼着自己写。
    爱好写诗的人,要大胆走出去,要有爱好相同的朋友圈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时同处一个场合,别人先写了,自己不写好像略输一筹,低人一等,这种惭愧的感觉能激发上进心,活跃智慧,增进写作水平。善于自加压力,并且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人,无论写诗还是做其它事情,一定会决心更大,毅力更强,成绩更好,收获更多。如果身边写诗的朋友不多,获得的帮助有限,那就到网上去找朋友。我曾经在网络上发现三位女奇人:
    北京的“尽心”,她22岁时成了中国诗词学会最年轻的会员,24岁出了格律诗集《二十四番花信》。
    湖南怀化市的“梦中影儿”,擅长抒情散文,但只两三年功夫,她的网络诗词竟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湖南郴州市的“湘夫人”,她学诗写诗的时间不长,但她的诗友在新浪、天涯等网站建立的纪念博客,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在诗词理论探讨和写作实践两方面,有很多问题历来争论不断,由于争论者各执一词,各不相让,令初学者莫衷一是。我的观点是,走正道,随主流,求同存异,我行我素。下面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初学者参考。
    第一,关于入声字。《中华新韵》取消了入声字分类,将入声字分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建议保留入声字,而且强调,如果用入声字做韵脚,那就一韵到底,不要与上声、去声字混用。
    第二,关于韵书。我建议初学者用《诗韵新编》和《词韵简编》。
    第三,关于工具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写诗参阅工具书是十分正常的。现在网络发达,网上什么资料都有,应当乐于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常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平水韵部》、《诗韵新编》、《中华新韵》、《词韵简编》、《唐宋词格律》、《格律术语简释》、《诗词入门》。
    第四,关于诗词的本质。有两种学术观点,一种认为诗言志,为教化而作。一种认为诗言情,为享受而作。从诗歌的起源来看,后者更反映了诗的本质。现在格律诗已经不像古代那样用于科举考试和官场应对了,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当我们有感动、有感想时,念几句或者写几句诗,都是很享受的事情。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吟唱,再用诗词语汇把它写出来,写不完一首,写得一两句也行,这次用不上,以后肯定有用得上的时候。
    第五,关于成语典故。口语和散文经常用到成语典故,诗词用典更是常有的事。因为诗词篇幅短小,用典既可以增大表达的容量,又可以使诗词语汇显得更有深度和意蕴,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用典一定要适度,不能堆砌,也不能过于生僻。比如我写的《鹧鸪天·壬辰端午》:
    暑气微消起薄云,环球凉热赖天尊。小钱能买雄黄粉,大国难逢清白人。
    鸥鸟梦,竹林魂。稻粱未许自由身。汨罗江上呼声急,寸水功名何足论。
    “鸥鸟忘机”、“竹林七贤”、“稻粱之谋”,都是讲的生存、处事之道,并没有什么深奥,但通过用典,压缩了字数,起到了言简意赅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用典要善于化典,典故要用得天衣无缝,要化典于无形,随便一看好像没有用典,仔细深究才知道是用了典。比如我写的《七绝·答友人》:
    梅边月下忆曾经,顾曲鸣嘤手足情。
    桃未芳菲天又雪,诗来如炭暖三更。
    顾曲——《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遂以“顾曲”为欣赏音乐、戏曲之典。
    鸣嘤——《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顾曲”表示共同爱好写诗,“鸣嘤”表示友情珍贵,在“顾曲鸣嘤手足情”七个字中连用两个典故,渲染、深化了兄弟之情。这两个典故是用在明处,还有一处“诗来如炭暖三更”暗含“雪中送炭”——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但是,这里可以说用了典,也可以说没有用典,这就是“化典”。
    第六,关于拗救。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不合规定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我个人认为,古典诗词对于今人来说,本是一件难事,既然入了这个门,就不要怕难,就要拿出尽善尽美的精神来。因此造句时,最好不要出现拗句,万不得已也尽量本句自救,不要把通篇的平仄搞得太复杂,更不必故意作“拗律”。
    第七,关于诗庄词媚。“诗庄词媚”的观点始于宋初,后来逐步固化,它是对诗词总体特征的一种概括。有人总结出三点:一是在诗词的题材内容上,诗多表达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二是在诗词的风格上,即使同样的题材,在诗词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怀古题材的诗多沉郁苍凉,而词却往往在历史沧桑中插入艳情。三是在诗词的语言上,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纤柔香艳。我认为,诗和词都发源于民间,开始都是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供人们歌唱的。诗较早地脱离音乐,与科举考试结下不解之缘,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功名利禄的烙印,而词则受官家的影响较少,受市井文化的影响较多,古人将诗和词明确区分,是有道理的。但今人写诗词,与国家考试、官场交际无关,主要是个人用来抒发情感,享受乐趣,只是借助诗词这个载体“旧瓶装新酒”而已,因此无需把诗和词的区别分得那样清,还是随意的好。
    第八,关于口语入诗。诗词语汇讲究典雅,我们讲写诗词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也不能过于口语化,否则就会变味,成了打油诗。我个人主张,雅俗并用,恰到好处。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总之,现代人学习诗词写作,一定要静下心来培养兴趣,多读诗词佳作,背诵妙语,初通格律知识,要勇于尝试,经常练习,坚持不懈,还要与诗友多多沟通交流,互相学习促进,这样才会走向成功之路,才会让你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如此,写诗填词还会让你的人生境界高端大气上档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4: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师友:
蓝水河是我的网名之一,我祖籍江西万载,谢灵运第48代孙,出生于湖南华容,现居湖南岳阳。
QQ:83945939
微信:xzp41400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ddy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3 18: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4 19: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题前面的“七律”二字,可以去掉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5 08: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昨非,你不标七律,我等初学何发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3: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是昨非斋 发表于 2015-8-14 19:29
诗题前面的“七律”二字,可以去掉否?


    《七律·集句步韵李商隐锦瑟迎甲午生日》
    破瑟悲秋已减弦,(唐·李益)
    世间如梦又千年。(唐·元结)
    一声蜀鸟惊胡蝶,(宋·华岳)
    满袖杨花听杜鹃。(宋·郑协)
    卖剑为赊吴市酒,(唐·李频)
    冠霞曾醉锦江烟。(宋·文彦博)
    游山弄水携诗卷,(唐·白居易)
    行到源头却惘然。(宋·朱熹)

    《七律·中秋》
    每逢佳节望团圆,客路思归又一年。
    寂寞婵娟何莞尔,彷徨岁月独潸然。
    床前易得吟霜句,天上难闻把酒篇。
    不信苏词千里共,流光依旧照无眠。

斋主先生:
    万分感谢您光顾本帖!您留言标题中可否去掉“七律”二字,想必您已于万忙中浏览了全帖,这对于我来说,倍加珍贵,再次谢谢您!
    出于惶恐,我再一次检查了原文中引用的两首七言诗例,生怕有犯律的地方。因为在原文中,我曾告诉初学者,“凡是不合平仄的,拿出来给人看,或者发到网上,千万不要标注《七绝》或者《十六字令》等诗律、词牌名称。”——这里讨论的诗词的基本合格条件。
    先生所讨论的,显然是诗的标题的写法,我十分赞同先生的意见,历史上格律诗用于考试和应酬,肯定是不需这样标注的。考虑到原文受众是在校学生,写稿时标了“七律”。经先生提醒,下次有机会一定增加一项内容,说清楚这个问题。此事看起来虽小,却涉及诗的发展历程,真还不可大意。
    借此机会,顺便与先生谈另外一个问题:
    目前的网络互动、自媒体平台使用的软件,默认字体是西文,不是宋体字,与我们以往的书写习惯、排版格式有很多冲突,比如标点只占半格、“·”不能正常显示、首行缩进、无故增加行距倍数和段前断后间隔等。这件事,既可小事小看(不方便),也可上纲上线(在汉字国家,汉字书写规范和排版格式应列入相关软件的设计标准,应与西文兼容),不知先生怎么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小李 发表于 2015-8-15 08:45
真是昨非,你不标七律,我等初学何发堪?

我是个商人,业余爱好诗词,敬向老板问安!望多多指教!多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3: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小李 发表于 2015-8-15 08:45
真是昨非,你不标七律,我等初学何发堪?

我是个商人,业余爱好诗词,敬向老板问安!望多多指教!多多关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右诗社 ( 苏ICP备11024144 )

GMT+8, 2024-11-23 13:29 , Processed in 0.0514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