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82|回复: 6

[分享]南轩诗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5 15: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柳春蕊磬如<br/>&nbsp;<br/>序<br/>刘世南<br/>予夙好藏书,四部之精者略备。“文革”一炬,尽化坑灰,遂不复购书,亦不复游书肆,唯日坐校园书馆之样本书库,以自医其固陋。沉潜既久,见今人所著书多游谈无根,华而不实,惄然忧之。<br/>柳君磬如,方负笈北大为博士研究生,知世人多如原伯鲁之不悦学,亦以为大忧。爰自力于诗古文辞,斐然有述作志。客岁夏,以胡君迎建之介来访,言论风发,多可听。自后每至章门,辄枉顾,语娓娓如故交。别后辄寄所编《北社》等杂志来,征文考献,为绝学于举世不为之日,即此羽翼学术之盛心,已足以立根干而舒枝叶,延斯道于垂绝也。<br/>予素喜与少年之英杰者遊,如支道人爱马之神骏。矧柳君挟用世之资,际风云之会,方如巨鹏之徙于南溟,其水击风从云垂海立之状,将使伏草莽者悚息跼立而莫敢仰视焉,则其诗文之中弸而外彪可知矣!<br/>今柳君辑其诗古文辞,将以寿世,而问序于予。予年在衰暮,行能无似,何足以知君?唯是山谷遗音,几辈堪称法嗣;桐城逸躅,于今尚有典型。君能继之,滋可喜已!<br/>夫学问之道无穷,善为文者,奥旨能申明,使晓畅而超迈;工于诗者,风流每自得,感悱恻以缠绵。君春秋鼎盛,又复伏案功深,则其所诣之高远,宁有涯涘耶?予盖跂而望之矣!<br/>2004年8月江西师大 大螺居<br/>&nbsp;<br/>诗<br/>自&nbsp; 序<br/>&nbsp;&nbsp;&nbsp; 诗以道志,志之所至者,感也,感愈深者言愈挚。哀乐之感,诚之不可揜也。人秉阴阳,爻变互体,在阴则惨,在阳则舒,人之情也;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物之理也。是以事尽人伦,乃能体物;思穷幽眇,始可缘情。人伦之迹为史,感之所由兴也;幽眇之本为玄,感之所由正也。凡造乎智者谓之玄,涉乎境者谓之史。山川草木风俗礼义之事,皆达于王政而不滞于迹,斯谓能史也。死生变化哀乐阴阳之情,皆融乎空有而不流于诞,斯谓能玄也。心与理一而后大,境与智冥而后妙,然则玄史具概,唯圣人而已。是故圣人之德也大矣,其感人心者而天下和平。发而为词,温柔敦厚,言近旨远,称名小而取类也大,可以兴观群怨,止乎无邪者也。<br/>&nbsp;&nbsp;&nbsp; 序云: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风雅殊途,繇是而起。汉魏以下,微言相感,宾主颂赞,燕飨之风,蔑矣。于是流荡之思,不平之鸣,凄怆悱恻掩抑低徊之态,往复凭吊哀婉顽艳之致,遂入乎诗。秋菊春兰,星酒客舍,无绝终古,别有怀抱。独谣孤叹,蝉蜕尘埃之外,自适其意,上不可说,下不可教,而诗之用也微矣。<br/>&nbsp;&nbsp;&nbsp; 诗分风雅,遂有史焉。支公大谢,自开一途,同光社人,亦为一变。而昔之谓唐宋者,或宗派唐宋波澜阔大者,体制声律虽屡迁而益繁,然意味浅薄,局而未通。同光诸家,由乎一人之心而通天下之志,称盛三元,颇入格物之衢。一线因缘,尚有昭示中土诗之作用者,然而顿成绝响,尤可悲叹者。<br/>予好吟咏,弱冠立命,无遗身之智,有同民之患。生意渐存草木,忘机暂与圣哲,有远乎人者或近乎天,疏于情者或笃乎道,劣得自然之气也如此。至于独往孤行,不无感寓,遂兴篇什,亦寄一时之思。有臻乎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者,及来日养而成者耶?壬午仲春</p><p>戊寅(1998)</p><p>夜闻村人相送子女异地谋生情景极悲走笔而歌<br/>年尾年头十几天,谁家老小又经年?<br/>迢迢明月山中路,多少风吹泪别前。</p><p>清明词<br/>惟兹爰始,俾攸藏往。蕃华未央,冥谟相羊。汲流旧巚,芳袭弥章。青毂不返,散絮飞扬。南箕北斗,中有光茫。阳山之水,既广且长。瞻之孔仪,迍邅惶惶。耆龟载吉,适嗣周行。念之鼎则,薄言我伤。岂伊时遘,曷云世及。松兮柏兮,泣涕献辞。</p><p>履霜常抱戚,青冢独行游。杏花初寒减,梨云梦忽流。长亭葵社阒,犹得首狐丘。毓秀三仁远,翠芸不足谋。烽火连湘赣,清江万里舟。北里思尝胆,南阳苦赘疣。凝颦翻梵叶,含笑佩吴钩。终古南轩恨,谁从二祖俦。坛罗陈虺蜮,阶斗属鸺鹠。谣诼盈当路,艰难恃半筹。赋诗称盛事,残篆断难求。平湖追海月,紫塞念田畴。锦字云中讯,腊梅雪上讴。<br/>清波无片语,绿袖待回眸。歧路频相问,故人敝貂裘。桑之叶沃若,羁旅早惊秋。暮色迟归梦,春风独倚楼。邯郸轻邹季,邺下愧应刘。物寿知天命,薄年痛短修。鲁贤哀漆女,秦帝愧留侯。龙阁广陵绝,幔亭仙乐稠。按图穷溯壁,酌酒暂分璆。灌莽生玄豹,青山哭赤虬。池花迷上野,鹦鹉失江州。管罄商音逝,楼空燕子留。聚星堂客散,白纻宿心休。<br/>剪烛辞轩冕,杖藜忆兜鍪。长怀子矜颂,无负羊何猷。步拥青绫帐,门停白玉驺。开春积淫潦,播种看耕牛。佳句谁捡点,遗书散未收。荧窗明广道,薤露湿长楸。万户流砧满,千城落雁愁。泉台瘗寂寂,墦箨叶飕飕。斯事成千古,何人问九幽。招魂原妾志,无复洞宗周。郢柳春初发,黄沙岁转遒。阴阳归翕辟,天地一沉浮。</p><p>写&nbsp; 梅<br/>坐惜江南树,聊吟塞北花。<br/>镜中分艳紫,烟外竟年华。<br/>冷月随香满,晓风受影斜。<br/>灵山相与待,无语夜笼纱。</p><p>秋&nbsp; 思<br/>天边新雁过,树老客愁多。<br/>不似江中月,秋眉暗渡波。</p><p>己卯(1999)</p><p>村居杂兴<br/>东风吹微波,百卉争破蕊。麦秀菜作花,生意盈场圃。新阳满塘堤,燕影时剪水。夭桃初含苞,小鬟亦媚妩。淡妆戏春姿,杏花如好女。宿酒感群动,和煦鸟声喜。行此春烟中,灵台沐心耳。千红杂众绿,偃仰迎屐齿。三月雨新足,穑事已开始。游鱼逐前浪,老蛙鸣怒鼓。新妇与牧童,秧歌音遐迩。田园多鸡豚,林麓散兔雉。既羡吾村美,又展墨与纸。<br/>蓬心愈秀俊,造化生腕底。开卷南轩下,午日坐移晷。养此山中气,啜茗清且美。列屋烧鱼笋,心适梦亦止。平明荷蓑笠,春皋共耘耔。率尔成短章,佳兴一所纪。</p><p>园中今夜月<br/>园中今夜月,朗朗一何疏。<br/>虫语千山静,河流万壑孤。<br/>星萤添北雁,寒影照青梧。<br/>叹惜长吟志,吾庐抱朴初。</p><p>夏日打禾晚归<br/>濯足稻田黄,箩筐担夕阳。<br/>蠛蠓忙暗牖,蝙蝠掠鸣廊。<br/>细草杂虫语,幽花浥露香。<br/>竹床摇羽扇,此兴一何长。</p><p>听&nbsp; 雨<br/>枕上千山雨,山中一夜声。<br/>萤飞秋草暗,独坐到天明。</p><p>对&nbsp; 菊<br/>金气何苍苍,百草萎以黄。<br/>篱边餐菊英,惜抱杂晚香。<br/>以此脆薄质,受彼风与霜。<br/>不恨无亲朋,为汝持一觞。<br/>长吟且短歌,悲哉殊未央。</p><p>秋&nbsp; 霖<br/>秋霖镇日作人才,月落西江久未回。<br/>岭上漫无新雁到,年年松影插青苔。</p><p>夏日家居喜得小小书<br/>村童过雨送书来,林际阴云始半开。<br/>凤纸并题香满字,衣衫犹记客春台。<br/>篱边菊淡空招隐,穷后诗工岂费才?<br/>他日相逢亭木下,与君行令漫惊猜。</p><p>庚辰(2000)</p><p>除夕颂怀<br/>一<br/>辛盘分饮意为亲,旧楮南轩百感新。<br/>碧浪翻风吹十里,山花待月到荆门。<br/>田庄雾绕峰同聚,黄竹青和水共闻。<br/>好却光阴争此夜,一声鸡晓万年春。<br/>二<br/>清新宴寝平无恙,细作蚕书墨两行。<br/>风阁声摇情历乱,春山云接梦飞扬。<br/>枕中影落窗前月,涧底松连竹后香。<br/>戏引丹青愁酒醒,袒怀一夜撼绳床。<br/>偶&nbsp; 成<br/>寂寂相淮五度春,凌云壮志久成尘。<br/>夜空思命长汸泪,秋远怀乡倍损神。<br/>莲子春闺风烛尽,蚕丝碧落玉烟深。<br/>何必到此缘似梦,一枕黄花隔断云。</p><p>无&nbsp; 题<br/>三月九日,夜静,雨潇潇。千里惊梦,孤光一束。窗外书声轻抚,婉而成韵,醒后知一幻觉耳。厘为八章,曰无题。<br/>一<br/>辞家二月又经年,晦雨潇潇楚外烟。<br/>蛇影难开城日暮,春光不与海相连。<br/>自知性命关天意,等候书声独夜眠。<br/>北斗倚栏终觉早,犹裁红蕊七蚕篇。<br/>二<br/>筛廊晴影淡春光,几树梅花盥晚香。<br/>无客南园游漫与,有情贤节梦飞扬。<br/>和风坐觉悲歌尽,皮骨独支夕霭苍。<br/>惟苦年来衣食计,那堪归路又天长。<br/>三<br/>细雨无声踏月开,离离树影压青苔。<br/>鸟扶残梦香犹瘦,鱼戏寒塘绿渐回。<br/>列宿起予传客舍,片云自养作霖才。<br/>南华憬悟耽明慧,不与江郎二赋哀。<br/>四<br/>青衫隔雨对春心,客舍苍苍百感新。<br/>风雨相看除旧岁,深闺无愿作诗人。<br/>山川寥泬平芜远,云物高寒海日深。<br/>欲拟怀沙频惜诵,万灵凄恻总悲吟。<br/>五<br/>一夕春霖也消魂,何堪如海说侯门。<br/>琉璃镜槛天难测,璎珞山櫐泪有痕。<br/>九品路穷长乐国,浣纱梦远苎萝村。<br/>予情高洁人谁识,付与风流道学论。<br/>六<br/>化作红颜也断肠,雾花飞尽自清凉。<br/>才同碧海秋如水,命比千山月似霜。<br/>梦远初寒相缭乱,烟消残夜独回翔。<br/>幽兰不解来时恨,何处风花浣晚妆?<br/>七<br/>影插高风雨亦奇,坐听南国又辞枝。<br/>峰峦洗露曾相忆,楼观带星损未知。<br/>世乱可堪儒自命,身穷难与赋清词。<br/>残荷一段闲滋味,最是凄迷负当时。<br/>八<br/>浮生二十匆匆尽,赢得岭南雁北声。<br/>画省等闲官独冷,书香自命我凌城。<br/>海天一道争春意,风雨八荒待晦明。<br/>留取江山孤竹影,苍龙起视大明星。</p><p>送胡宜海之沪兼呈洪涛兴成郭涛诸师 <br/>粤以丙子相逢,文苑切磋之兴始惭;庚辰为别,人生敬惕之理方明。倾蠡酌海,测管窥天。时相触发,系灵氛驾临之由;旁交辗转,盖阖闾傲诞之故。谟明寅亮,三立基命,德艺奎璧,二南典皇。思其狷兮闳中而肆外,俨然清风明月之心无价。瞻其狂矣,情阙而韵笃,宛若鲸鱼碧海之势异主。室内焕焕谐谑之美,爰俟剪烛之期;陌上熏熏参差之秀,庸讵踏莎之会?江郎消魂之论,不减凌云;子安无为之慰,倍增暮愁。余遂感今昔之别理,试歌人生之长情,其词曰:</p><p>坐客相淮易损神,不堪南浦又辞君。杜鹃清芬四年春,衣食手足好相邻。江南江北木欣欣,小草花前意难分。同为诗书原妾志,怎忍离人又远人。新燕旧园谁识主,郭师房里暂掩门。天明灯红笑语温,香草美人夜夜心。纵然孔明劳远使,六国依样葬渭秦。论史荆公明妃曲,毛延终是惭汉臣。君且振&nbsp; 酒盈樽,梅花共对百感新。师亦振&nbsp; 酒亦斟,未央宫里年年春。念吾长夜空滴泪,从此深秋独招魂。金尽岂忧才共尽,家贫更悲道又贫。天地风云和我老,一窗清影寄一身。等闲身世任浮萍,红蕊理香暗自亲。寄意羞无青玉案,封函懒盖绿珠盆。好是清风长相忆,未名湖上水粼粼。波光塔影荻岸青,斯人踪迹何处寻?乾坤鸿落沙栖尽,文化神州倍侵尘。老马识途长伏枥,无奈斜阳淡黄昏。世事恰似东流水,一去不复海相因。海上风烟花正好,人间秋色月应沉。沉沉海雾园中路,雾失楼台花外村。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衡阳树犹深。树深远含山山翠,日日相思守故林。几载相随今舍去,江湖从此断乡音。闻道汉家兴国策,繁华几度恩庶民。年年清苦悲白发,可怜日勤夜愈勤。江山振奋非易事,还取朝夕识经纶。惜哉汉妃花月舞,春江回首暮如陵。往来乘化唯一气,由辙先因几回轮。千古兴废本如此,长恨鸺鹠动紫宸。人生须臾欢颜改,莫对韶华愧苦辛。频卧沧波惊岁晚,妙龄空叹误良辰。穷志伤愁非勇士,学业精粗还细论。化德天道人文夤,科技行健须问津。陈思解困洛神赋,摇荡性灵舞羽裙。风姿绰约似仙子,纤纤消息岂可闻?漏滴听夜清商曲,除却巫山不为云。清梦漆园人间客,不畏狷狂两字真。去日性情梦亦错,别后光阴寸寸金。养活一团春意思,永夜清风共禅文。吾俩情系淮濉水,渊云严乐岂能陈?相送灞陵杨柳色,不忍折取但相存。泪眼一丝能几许,平明细雨又沾襟。他年共上碧云寺,香山红树叶纷纷。</p><p>赠别馀干陈君钟闪<br/>相淮相忆四年春,客梦诗书百感新。<br/>古柳依枝无败叶,晓星看月待何人。<br/>夜中雨露香消尽,槛外蚕丝暮作昏。<br/>自是龙泉流落恨,湖州消息可堪闻?</p><p>秋兴八首&nbsp; <br/>昔黄仲则二十三年,为慨白头盖棺者十不得一。因命赋词,秋兴之什,尤足悲者。余往客相淮,孤阒相续,爱上层楼。今适燕园,多忤心志,尘物蔽甚,成己立身之事少复存焉。而暨阳变故,饮泣吞声,隔岁又二月矣。行穷返本,思亲南向,揽镜临风,序秋斯感,泪潸潸如雨。爰乃率尔成咏,得八章,藻词莫托,情均其一,和之云尔,不为黄门之叹,惭于杜陵之忧也。<br/>一<br/>莺花紫陌岸经行,绿袖红妆倚晚晴。<br/>汲古独羞孤阁迥,赋诗偏夺玉山清。<br/>吴宫八面楼台水,铜泪三更霁雪明。<br/>太息人间今又是,隔帘黄竹杜鹃声。<br/>二<br/>平芜远眺雁声前,犹忆春思柳外烟。<br/>锦字难同寒入梦,西风谁与命争年?<br/>秣陵回首穷今古,落叶关山不夜天。<br/>自是清园花上苑,一川秋水月初圆。<br/>三<br/>赣水西江淡淡波,乍风乍雨镜消磨。<br/>洛园台榭幽兰少,湘竹苍梧泪恨多。<br/>蠡壳窗稀风只影,鱼鳞云断水分梭。<br/>遥知慈母尊前意,念子今宵定若何?<br/>四<br/>西风频下落星湾,月色惊秋此夜寒。<br/>孤雁故园山远大,落蓬古寺磬阑珊。<br/>馀霞红袖烟波渺,旧简诗书节物残。<br/>&nbsp;最是中宵清万籁,为谁风露为谁看?<br/>五<br/>金行天地气凌神,一样光阴两样身。<br/>短屋频添离客泪, 高楼难赋美人心。<br/>片云南浦秋时好,乱石相台月对沉。<br/>散尽风烟谁点染,千山落叶梦纷纷。<br/>六<br/>雁去凭栏望故乡,一般清瘦一般黄。<br/>秋租又缴三行泪,负米还愁万里霜。<br/>星斗稻花秋萧瑟,鸡鸣野外月荒凉。<br/>镜中风雨催年老,细数清辉此夜长。<br/>七<br/>连昌云海赋新词,一种秋怀两地知。<br/>颜面暗惊今世改,黛眉微惜去年迟。<br/>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br/>萤逐幽兰共颓化,波寒暮起夕阳时。<br/>八<br/>湖水山光半亩开,秋思难遣又难裁。<br/>残篇谁识残山泪,绝命时闻绝代才。<br/>异日白莲香满字,即今老烛暗惊台。<br/>天心榴火寻何处?为有飞萤逐露来。</p><p>附:钱志熙老师批语及题诗</p><p>予开“唐诗分体研究”、“黄庭坚诗导读”两课,江西柳春蕊君不以为陋,亦从听讲。期末考绩,以诗代论,诸生皆斐然有咏,而柳君《秋思八首》允称冠军。自云效黄仲则体,于中“锦字难同寒入梦,西风谁与命争年”,尤为奇气。而考其句律,实出涪翁“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学而能用,捷如响应,予甚佳之。顾近人论《两当轩》渊源,多索骥于唐诸家而不知其中原有涪翁法乳也。今柳君在学后黄之体而得前黄之法,他日或能融合两家,则其造诣未可限量也。风雅消沉,诗道荆榛,未有如今日者也。惟不知能持之以恒否?倘能如此,兼葭楼、量守庐之遗风,或可重兴于上庠。予才菲学薄,果不足以导引鼓吹之任也。诸生自勉之,柳君自勉之。</p><p>戏效王渔洋论诗绝句格,题柳春蕊秋思八首后<br/>一<br/>都昌才子入燕京,春恨秋愁每不平。<br/>解得两当轩句法,赋诗能夺玉山清。<br/>二<br/>锦字难同寒入梦,西风谁与命争年?<br/>都门秋尽何人咏,只有柳郎七字篇。<br/>三<br/>异代风流数二黄,一为奇倔一清狂。<br/>凭君挹得西江水,自有分流在两当。</p><p>乐清钱志熙零一年元月十六日记于燕园绿涛室灯下</p><p>岁暮用东坡密州除岁诗韵呈永璘师<br/>岁暮怀远道,盛年已过半。惜抱吾所志,哀乐等闲叹。养气知敬畏,蕙蕚岂可玩?静法观天地,太朴一以散。易致比匪交,独与造化伴。风雨待鸡鸣,阴阳割昏旦。灯檠和孤影,举眉盈旧案。皓月梦飞扬,赋诗情历乱。太息羲皇上,薫香三沐盥。穷途嗟已远,衣带日以缓。洪范言刚柔,道德理一贯。瞻彼朝荣华,岂敢起慵懦?思亲爱吾民,长忧生涂炭。转蓬落京华,宅心比孤馆。幸厕先生牖,景阳春以暖。勤勉有年期,共与星河粲。</p><p>春&nbsp; 联<br/>冻笔和春意最难,南轩前坐倍颜欢。<br/>儿童满院齐歌唱,一树斜阳郭外山。</p><p>辛巳(2001)</p><p>元日庚巳族人拜谱年<br/>靖贞祠里喜洋洋,共拜河东谱上方。<br/>爆竹人声相缭绕,和烟散作纸钱香。</p><p>元日试笔寄怀兴成师<br/>都讲京华北斗盟,南村綦履月空明。<br/>闻鸡晓榜开蕡烛,走马兰台赋新晴。<br/>魁陆檀材关节物,骰盘酒令入春声。<br/>旗灵毂水青衾梦,解忆云山雨夜听。</p><p>人日三中访旧友萍四截句<br/>一<br/>傍水红梅浅浅开,丁仙峰下我重来。<br/>秋波一寸横无语,细雨纷纷湿镜台。<br/>二<br/>梦里惊春又送春,水仙竹叶两精神。<br/>临风频下潇潇雨,一路新泥换细尘。<br/>三<br/>为问京华踏雪篇,青灯与我共禅眠。<br/>归来湖畔千株柳,花絮十家九少年。<br/>四<br/>小萍茶沏我生炉,人日朝寒万物苏。<br/>可爱绿醅春尚好,红颜更饮一杯无?</p><p>正月初三正贤家拜年<br/>小草池塘脚始轻,贤兄父母笑相迎。<br/>春风劝作三怀酒,共话前山万木青。</p><p>晓别家人五首<br/>一<br/>祖母心头八十寒,新鞋做就老颜欢。<br/>柴门多少风霜夜,千里浮云万叠山。<br/>二<br/>爷爷劝我勿伤神,家世乡情少挂心。<br/>成己成仁皆汝事,杏花园里诵诗文。<br/>三<br/>长子儿孙意最深,百年无赖负家贫。<br/>殷勤多少堂前事,唯有春风独倚门。<br/>四<br/>溪自潺湲月自明,昏灯和影泪盈盈。<br/>他年挹得西江水,报与梅花万朵清。<br/>五<br/>翠烟湿露麦初齐,草树青青晓送迟。<br/>北国中宵风自冷,一身切莫倚多时。</p><p>赋命八章<br/>&nbsp;&nbsp;&nbsp; 尝谓命者,心也。心者,与万物变态流行酬酢者也。以是担天下者必于日用语默之际操一大心在。吹海壁立,旷怀孤往,一己万古之情,沛然淋漓,何等亲切!往贤庶几之志,揭外若存,才一警觉,便与天地相似。今诵吴康斋“停风看夜急天寒,谁是当门定脚人”之句,最为动人。遂赋命云。</p><p>一<br/>元贞授命岁庚辰,二十四年杨柳身。<br/>郢路鹅黄飞欲尽,一花一木自精神。<br/>二<br/>百界千如发老苍,依江到此海茫茫。<br/>青山一路谁宾主,独步乾坤万里霜。<br/>三<br/>孤檠朝卷影自零,布谷催耕三两声。<br/>多少云山才入梦,杏花春雨又清明。<br/>四<br/>俗子纷纷据路津,我怜清露守松筠。<br/>风帆一举争前渡,来作神州袖手人。<br/>五<br/>云出南山雨北山,平明山放又山拦。<br/>不如千亩湖山水,几处随方几处圆。<br/>六<br/>百年身世又经秋,云自高飞水自流。<br/>斩断黑风翻浪影,巉岩不碍夜行舟。<br/>七<br/>西园寂寂莽丛间,寻底法身起万湍。<br/>好是清秋霜夜后,一声新雁落天寒。<br/>八<br/>日暮孤亭意万长,斯人风雨撼苍茫。<br/>分明一段春常在,自有红蕖晚节香。</p><p>梦二章<br/>辛巳仲春十五夜,梦一白衣老人立壁之上。余神恍惚,涧底眠泉,莲花十围,清香扑面。忽而老人嗔然语曰:汝有事,何为默然于此?余猛醒,汗挥如雨。吁嘘!与丙子春雨之梦境,俨若相似。其时弱冠,始成行学之志,然霍霍五载,有此者不胜悲戚。近习田间诗什、船山语录及十力语要,概相经纬。斯人之任,泰山北海吞鱼之运,曷之有我哉?恨习气点染,蒂根未纯,斩截众流之惕不能自汲,惭恧之馀,为二篇云。<br/>一<br/>才梦冥冥壁立中,道人一语又重逢。<br/>长亭雨送悲南国,叠嶂峰回唳北空。<br/>万象锦江同鼓舞,百年戎马共秋风。<br/>伤怀多少衡阳事,留取丹心照晚红。<br/>二<br/>道人云暮立峰颠,细雨披泉晓梦前。<br/>行己学成天底事,瓣香命续慧心缘。<br/>广陵城外春初寂,海日楼边月自圆。<br/>枕落篇诗微暗淡,傍元灯海诵名贤。</p><p>南园咏梅<br/>病眼看花更忆家,临风也爱一枝斜。<br/>闲居骨肉初分蕊,独步清香不受鸦。<br/>翠韵桥深通北里,雾鬟影重湿京华。<br/>密云三弄何堪绝,不作人间紫牡纱。</p><p>四月五日与方子郊论西江事感而题之<br/>一<br/>仰天长叹气嶙峋,夜走南园月恨沉。<br/>旷世徐孺兴汉节,纷纭浔水哭斯人。<br/>避檐雀叫风摧翼,濯海龙吟雨滞鳞。<br/>一代学风推祭酒,晦闻续梦下庐陵。<br/>二<br/>豫章君世我浔阳,相约来时拜墨房。<br/>敢念诗书原妾志,起看风雨撼苍茫。<br/>疏才北海尊何意,三顾南阳思霸王。<br/>并拟怀沙能作赋,哀怜未解渡浮湘。</p><p>村舍夜兴<br/>七月十五日夜,门前池塘萤光数点,月华清莹。越数十步,小河流水,姗姗可爱。</p><p>水天一角此偏明,淡月高荷不胜情。<br/>秋野风如蛇乱影,蔗林霜与叶清滢。<br/>稻香峰叠晴烟暮,人梦河源石鼓声。<br/>眠枕家乡山色好,破颜不须北向听。</p><p>朗润园观荷口占<br/>半亩芙蓉晚碧纱,绿红相倚共明霞。<br/>生来那得东风力,也作中天第一花。</p><p>自县城还家过吉阳岭遇晚写兴<br/>解衣小径下微阳,向晚幽花傍水香。<br/>庙里柝铃风自语,身前草木雨初凉。<br/>山间蝉噪窥人静,湖底鱼龙入夜长。<br/>万法从容经眼在,萍云风物到莲房。</p><p>仲秋十二湖畔酒醉卧木椅而睡初寒惊起唯吾与林荫水光三子而已<br/>一<br/>豆光点点夜苍苍,插影千峰照水忙。<br/>林鸟时来窥客意,野花长欲动秋香。<br/>起予惆怅攀天梦,废轸森森对榻凉。<br/>弦上自知音赏少,微吟杯酒觉天长。<br/>二<br/>斗酒悲吟眼倍青,略无拘束脱天刑。<br/>朅来秋水惊初雁,输与湘波识楚萍。<br/>月冷蓬壸荒一梦,霜寒碧落到三更。<br/>此身未知归定处,转对空樽滞客星。<br/>三<br/>毓秀钟灵本自天,风尘沦落剧哀怜。<br/>喜看夜末惊归寐,力挽秋澜强欲妍。<br/>几树寒鸦争幕下,满亭风雨障江边。<br/>难辞海水平生意,聊把诗书共惘然。<br/>四<br/>曾想京华春色好,而今到此倍孤寒。<br/>独来直己甘遗世,所遇悲秋强学难。<br/>剩与桃源同沆瀣,尚留瘦影对瞿昙。<br/>天心树老高难问,唯有衣冠满汉南。</p><p>凉&nbsp; 阶<br/>凉阶今夜又飞萤,倚枕灯前已涕零。<br/>人迹不如松竹影,千山明月水中清。</p><p>早&nbsp; 秋<br/>梦里乡关近,将归事已违。<br/>秋风曾几度,不肯上人衣。</p><p>未名湖畔行<br/>一<br/>独坐还长眺,临风只自听。<br/>湖边草已绿,烟外树初青。<br/>吟久风怜瘦,愁多影畏明。<br/>萼蓉花烂漫,采采忆江菱。<br/>二<br/>塔影烟岚动,清光入定难。<br/>扫云期晚籁,卧雨惜春寒。<br/>湘楚萍兰茂,西江水木宽。<br/>故人书到少,南北一栏杆。<br/>三<br/>离离钟磬渺,枫送叶纷纷。<br/>明月波间动,清风岭外分。<br/>红侵灯上影,绿过酒如闻。<br/>迢递江东梦,归期鹤不群。<br/>四<br/>燕园他日梦,花落树犹清。<br/>水浅依沙见,山高待月明。<br/>寒鸦三五过,天地一闲亭。<br/>回首斯人处,悠悠万古情。</p><p>夜深人迹寥寥歌为此篇用前韵<br/>重阳过后夜微凉,想象霜风辟地狂。<br/>营柳愁看生意尽,园花且趁晚晴香。<br/>月移清影回孤阁,波待鱼鳞作粉房。<br/>惆怅倚栏倾北斗,杜陵野老识寒芒。</p><p>听&nbsp; 虫<br/>人间悲喜古难穷,过耳秋阶草乱风。<br/>长是相逢不相识,无心听汝暮烟中。</p><p>都门秋思<br/>国庆节问候家人,晚稻收遂,堂上尚好,心稍安。然长夜不复成寐,惟念曩昔相淮“夜空思命长汸泪,秋远怀乡更损神”之句,自伤有仲则“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意绪。天生吾才,何穷悲至此耶?纵天养其才,何困厄于是耶?京华乃富贵之乡,何遗吾于是耶?而读书孜孜之事,撼命狂澜之志,薄命之人何以幸志于是耶?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天不假人,何又如此自欺耶?揽衣走廊,怆然而泣,南向而望,屏息而返,唯恐惊同室人之梦睡云尔。</p><p>我之千里与万里,生虽生兮死非死。六年吊影早行起,每顾山花强自喜。负才海国来天地,消得乱梅葬知己。诗文词赋岂吾志,乡愿媚骨吾独耻。大中青琐讵关事,胡贬才人子温子。青蓝黄橙乱红紫,海哮雷叱嗔靡止。杵臼喧豗鸣广际,鸺鹠犀兕为之避。贲龙自有豫以闭,泄愤区区一何鄙!濯足沧浪贫如洗,才损冥冥无如此。天地生才无所置,独遗荆莽古哲与。拓迹空埋幽閟水,千秋不敢夺我美。苏子岭南鱼赤尾,屈子穷际落山鬼。三十仲则人有几,东原归日京城死。吾生二十又六年,泪尽江海亦足矣。吁嘘乎,亦足矣!</p><p>都门秋思意有未尽复题之<br/>一<br/>重话红衣事已难,新亭节物泪无端。<br/>结灯歌舞原无恨,松竹红梅共岁寒。<br/>燕语留芳香自满,疏枝负手腊相看。<br/>钗钿为汝低徊久,兀有诗书强作餐。<br/>二<br/>瞑想江亭绝迹飞,小廊转看斗星微。<br/>向明识露秋过世,梦起添霜泪满衣。<br/>酒滴愁肠千里远,瘦吟拟赋万山归。<br/>明朝断送今宵夜,莫损幽芳二月违。<br/>三<br/>风光北地黯然收,剩有稻梁作此游。<br/>紫华远沉牛渚月,庭梧冷送秣陵秋。<br/>直知天意埋荒径,且遣悲酸枕汉流。<br/>无那哀鸣长侧畔,秋旻旷野到江州。</p><p>夜雪不寐<br/>竟夕秋风夜雪深,青松入梦晚追寻。<br/>瘴云西渡燕山紫,海色东回大竹阴。<br/>月上波随千丈影,霜披时系百年心。<br/>儒生独耻耽名利,矫首觚棱玉作尘。</p><p>岁暮答兴成师用姚姬传怀海峰先生韵<br/>先生高卧嘉陵旁,贱子飘摇忆故乡。<br/>书道淋漓参二米,诗文兴会值孙阳。<br/>闲寻经卷抄多少,病养奇文恐散亡。<br/>脱足耦耕知未晚,烟霞吾事郁苍苍。</p><p>晓发九江抵家口号<br/>一<br/>行客都昌,归予故乡。<br/>春时未至,绿水泱泱。<br/>二<br/>行我山路,鸡犬以闻。<br/>至我村舍,新友盈门。</p><p>旧年三十谒太老师先觉先生墓<br/>祭罢吾高祖,来拜太先生。岁暮泪无语,隔林有书声。榛芜乱泥滓,薤草杂零英。昊穹锡厥美,嵽嵲香漫萦。烟竹相栉比,细甽涓流清。叹惜丝与枲,謦咳看三更。</p><p>岁阑二首用东坡韵<br/>一<br/>持刀宰鸡鹅,阿爹其旁佐。岁晚言遗馈,灶神藏以货。年头既始微,年尾乃夏大。念汝护百祥,慵懦东门卧。叔婶来我家,两桌延纷座。有烧且蒸煮,忙若蚁旋磨。今宵良辰美,为其太匆过。遣兴诵坡诗,独谣自成和。<br/>二<br/>村人约守岁,长队结阵蛇。好似西来水,还送东头遮。开门拜祖庙,昭穆旦者何。雏童对黄髫,祥煦众争哗。红裁爆竹响,绿到锣鼓挝。天色曙分晓,喜腊梅欹斜。尔来羲轩诏,神禹年事夸。春归意不赖,及景非蹉跎。</p><p>浔阳竹枝词<br/>&nbsp;&nbsp;&nbsp; 乙丑以来,外地求学,归家浔阳,常叹风物之美。每作停留,如老友相逢,又有红颜相识之感,自是亲切。余家阳峰,距浔阳百许里。向之所闻,今之所想,以为十八章,题为《竹枝词》。<br/>一<br/>山光如黛月如银,宛转春风曲水滨。<br/>杨柳楼台沽唤酒,樱桃知是夜留人。<br/>二<br/>鹅黄过雨著红泉,榴花如火草如烟。<br/>道是欢情无别恨,长绳难系是流年。<br/>三<br/>岩路寒山落暮霞,山前流水寺前花。<br/>年年江畔花开谢,马向残阳客向家。<br/>四<br/>郎游吴越已多时,妾守空闺苦别离。<br/>灵鹫飞来犹有日,人生相见岂无期?<br/>五<br/>江上西风夕照偏,东篱黄菊故嫣然。<br/>无人处把殷勤看,红粉相思又一年。<br/>六<br/>闲来可事只怀春,扬子江头买渡轮。<br/>西溯长江频击水,浔阳郎与他乡人。<br/>七<br/>红枕竹床午梦清,丹衫杏子逐风轻。<br/>春心动处无人觉,更有弯弯月子声。<br/>八<br/>郎住浔阳妾汉阳,锁江楼上望归航。<br/>长江不断东流水,妾意郎情孰短长?<br/>九<br/>云破月来拂袖轻,南湖游女踏歌声。<br/>声声若是相思曲,早教鸳鸯梦不成。<br/>十<br/>十二楼台碧水间,楼高水暖路弯弯。<br/>不知明月何滋味,无那春风识醉颜。<br/>十一<br/>岁首天工景物新,街头巷尾往来频。<br/>少年子弟青年妇,不爱风光只爱人。<br/>十二<br/>春风几度玉关城,无限乡心梦不成。<br/>红映桃花青拂柳,浔阳江畔过清明。<br/>十三<br/>春色平分月色赊,嫦娥窃药有夫家。<br/>人生莫道团圆好,别鹤红绵也作花。<br/>十四<br/>薄罗衫子称身裁,相见临风一绽开。<br/>侬自有心郎有意,嘱郎相见莫相猜。<br/>十五<br/>不矜衣饰不薫香,荆布裙钗也自芳。<br/>底事何来新学样,云鬟自古爱青黄。<br/>十六<br/>浔阳江畔碧如油,郎去通商妾自忧。<br/>贩茶莫过岭南道,贩米莫上灞陵州。<br/>十七<br/>远公堤上柳条风,远公堤下水濛濛。<br/>妾似柳丝常系恋,郎如湖水任西东。<br/>十八<br/>盈盈三五手相连,寻底门牌歌笑前。<br/>拔下玉钗闻语响,一声爆竹贺新年。</p><p>壬午(2002)</p><p>布&nbsp; 谷<br/>人日访友归来,下南牛岭,闻布谷声。侯庄老农荷锄语云:布谷声起,又催下种矣。吾喜其语,如陌上花开,颖秀可爱。夫布谷和鸣,何关下种?纵然播种,亦时远矣。然老农独感之,布谷何德焉?是故物理之妙,尽在初不相涉而冥想无穷也。</p><p>布谷声声送远音,喜听农父别生心。<br/>随风渐入西山去,十里稻花几处寻?</p><p>春&nbsp; 光<br/>红英零落紫英残,小树花开老树看。<br/>人世不堪春几度,晴阴如梦一凭栏。</p><p>邻舍翁嫁女<br/>邻舍翁嫁女,延我主仪礼。亲朋纷沓至,翁喜我亦喜。驾言开筵席,爆竹乱十里。宾客暂分座,我来前置语。六合人文盛,阴阳结连理。琴瑟和鸣鸾,周孔因所以。于归事姑嫜,惠吾村俗美。淡妆金步摇,并膝分红紫。收席锣大鼓,老翁泪不已。</p><p>老&nbsp; 屋<br/>半间老屋漏春光,万物朝朝映日黄。<br/>松柏菜花时自咏,歌箫玉管喜人忙。<br/>晴岚片片云空幻,鸡犬声声梦转长。<br/>&nbsp;无那薫香三沐盥,更吟慵懒据胡床。<br/>自注:正月初二至初六,为农村婚嫁之日,十里歌笙,络绎不绝,余甚爱之。</p><p>春日试笔<br/>夜雨年年每忆家,而今坐壁赏烟霞。<br/>游丝袅袅生幽涧,松柏苍苍照晚纱。<br/>两岸鸣禽耽紫暮,隔陂水木湛清华。<br/>无风自结三冬萼,好是中庭一树花。</p><p>家居喜得<br/>镇日依山岫倚栏,舍邻上下簇螺鬟。<br/>相逢禹甸兰亭路,想念林逋魏野间。<br/>老屋聊同玉川子,丛谈犹证铁围山。<br/>而今省识东风面,野鹤支公自往还。</p><p>晨&nbsp; 起<br/>梳妆晨起日彤彤,阳春景色又相逢。<br/>雨才隔院三分翠,花到前山一径红。<br/>雏鸟新声勤索语,松梅故态漫摇风。<br/>同年早约青溪去,惟恐钓竿不定容。</p><p>丁仙峰观雨约友不遇<br/>余念高中,始闻丁仙峰,峰下三汊港中学也。立峰前,瞰鄱阳湖,星帆数点,白鸥回翔。日月之出没,霞虹之映照,与夫山间晴岚之浮荡,轻阴不暇,怡然可见。乙亥春,班主任携同学游其上,各颂其志,余则曰:“老吾阳储山也。”言罢,同学相惊异,有以为不祥者。及归,唱校歌,“丁仙峰下书声琅琅”。去岁与旧学友萍亭前观雨,“丁仙峰下我重来”,其时情景也。今年约同年友往观之,未果。峰上有庙,兵燹久废,今乃重修,庙祝西来,善男信女,络绎无数。唯今日独吾一人耳,尽览此山气象,岂庙之私我耶?山之私我耶?</p><p>细雨碧如油,微风我等候。坐庙堂前久,山径湿烟柳。小镇与村舍,罗鬟列重岫。佳木正繁英,老松更增秀。汽笛声上下,造化钟磬奏。归舟辨远树,湖水白清昼。鸥影入苍茫,泉声生左右。似有谪仙人,空濛相邂逅。渊乎象帝先,旷兮发吾覆。立峰谢时暄,心赏独良觏。</p><p>无&nbsp; 题<br/>一<br/>荒草绵绵二月春,曾经相忆绿成林。<br/>菜花十里蛙鸣浅,榴火四围夕照深。<br/>自爱道分书外事,相怜坐赏玉时心。<br/>多留亦叹成何意,不教新樽度层阴。<br/>二<br/>年来穷道意难详,分彩感君共举觞。<br/>理鬓未愁临镜影,画眉欲问入时妆。<br/>闲吟梅阁千峰雨,待话晴空百合香。<br/>向晚卷帘图画里,漫无虚位对潇湘。<br/>三<br/>寂寂山花点碧台,和风抖擞一时开。<br/>恩情三代春于好,诗赋四时梦得回。<br/>思我命穷难擎木,谢君尊父独怜才。<br/>黄公垆下曾知味,只抱残灰不自哀。<br/>四<br/>莫作浪花红蕊看,重围锦幄护清寒。<br/>小楼夜雨愁千盏,琴瑟春风恨百端。<br/>霜晚青松秋后淡,岁暄黄菊客中餐。<br/>怅然为汝低徊久,玉露中宵冷不堪。</p><p>晨起寄怀兴成师<br/>帘幕幽幽一树鸣,池塘烟起两阶清。<br/>和风草木空天磬,淑景春华自栋楹。<br/>人到游丝松竹影,雨停村郭号鸣声。<br/>漫书遥寄三千里,且忆小窗啜乳茗。</p><p>吾村赋<br/>吾村三面叠山,曲障密沓,冈涧萦抱。西背吉阳岭,北走阳储山,是山也,晴空立巅,直与匡庐五老峰相望。河水东还,愈渐开阔,顺风得七八里,始有集镇。每逢喜庆之事,举觞道贺。丧白恸悲之会,皆共哀寂以为能者。耕读尚文,崇节义,有隐逸之风。今外地谋生者,概列三二,然风俗之美,不减往昔。余自束髪南轩,浸染也深。及长千里读书,恨不能终始吾乡。私以为山灵钟秀,天厚德而美自然,与夫人蕴其蓄,顺乎天而神谋者一也。依山谷松风阁韵记之。</p><p>赣水北流山之川,河东有脊屋有椽。佳木繁翳花欲然,族世为邦三百年。远矣周孔隔地天,凤语鸾鸣错交弦。潭碧香萝藤紫泉,孙阳向时识俊贤。弘绩攸美当席筵,耿耿五仁天宇悬。梅云绛阁留青毡,文章有道溪潺湲。松竹岁寒不争妍,圆觉先生此粥饘。铭文勒鼎玉成烟,吾来再续玉溪泉。万象青归法眼前,池塘春草卧不眠,江海有思思缠绵。紫琳造化脱型挛,云外钟湿斗风旋。</p><p>壬午元夕京城看灯市用东坡韵<br/>节物京华不夜天,新蒲明月为谁妍。<br/>鱼龙万里移春槛,身世三生下濑船。<br/>且认由来频换世,不知今夕是何年。<br/>更无杯酒承平梦,唯独残梅作上元。</p><p>插&nbsp; 秧<br/>油菜花尽柳成丝,阳储山梅雨苦其。<br/>极目江南江北望,青溪更爱插秧姿。<br/>注:余于农事,最爱插秧。又青青插秧时矣,有归心,然不能也。阳储山:山名。“储”,乡音为“竹”,入声。</p><p>丽&nbsp; 人<br/>凭栏吹律从无竞,碧树吟诗强自宽。<br/>密雨云屯杯酒乱,西风愁减客衣单。<br/>故林鸟与时飞尽,塞北书因远到难。<br/>知是此生无情分,孤灯许作丽人看。</p><p>谢胡迎建先生寄《江西诗词》用山谷书摩崖碑诗韵<br/>壁立千仞语何之?淋漓更置摩崕碑。空明吟咏舒怀抱,柳蕊初阳暮成丝。杜韩陈黄高三祖,筋骨东山谢客儿。落木澄江伤老大,支公闲鹤道真栖。嘉兴侯官强费辞,一语三关叹何为。鱼跃鸢飞天地事,阴阳翕辟太老师。沧浪历下信自欺,别材当是泪眼挥。忽闻老树著新枝,万象四时斗星危。夜起揽衣西江水,沧海滔滔再拜诗。黑风压影意万里,楚云江天微云词。袖手长恨南华雨,文道不振俗相随。先生寄语感已久,吾谢不能生重悲。</p><p>四月五日春雨潇潇立阶多时<br/>长在江南雨水乡,燕园更惜此时凉。<br/>开窗已喜尘容静,拂簟才知午梦长。<br/>蠹简感时伤走马,残红流水负春光。<br/>久拋彤管心无计,付与明华写淡妆。</p><p>红&nbsp; 梅<br/>羡汝娇妍也到迟,东风无力损难知。<br/>不从天地夸红艳,敢向枝头觅苦思。<br/>白日花身殊未果,晚来色相异当时。<br/>知是绛跗无异别,何须照眼弄晴丝?</p><p>四月七日夜狂风大作有沙尘暴之兆宿舍停电同张君西门买酒未果<br/>飙风沙石了无情,一任猖狂尽横行。<br/>携手相依穷索路,始知今夜不经营。</p><p>乡村人来告吾家春事繁忙念及四五年未及农事感而题之<br/>已是京华百草香,春分芒种牧成行。<br/>青苗十里横山野,白鹭三行送晚凉。<br/>梓里端无君子馆,平原自有水仙王。<br/>塍田阡陌遥相问,海水天风滞一乡。</p><p>杨花诗<br/>莺啼花发草萋迷,怜子逢春苦别离。<br/>岂肯惊风争白日?坐堪怨慕赋清辞。<br/>孤城归梦三千里,堂上思亲十二时。<br/>最是遗吾君独去,零翔何处落星迟。</p><p>杂花生树唯老树穷秃如此怜而题之<br/>如此江山夕照明,怜君那不际承平。<br/>枯藤老树难成物,炫服飞花共振声。<br/>晴雨香迷放异彩,禅心影动撼江城。<br/>沤乡重语遥相觑,商略云山故菀情。</p><p>读《马一浮集》<br/>马浮先生,吾中土之通儒也。德性谦冲,出入内典,牢笼万有,淹通雅鬯,发而为文章则理味融浃,较婺源朱晦庵有过而无不及。其《亡妻汤孝愍哀辞圹铭》,洵天地之大情文,每读于此,掩卷而至于泪下。先生诸什,玄妙解会,比肩大谢。至若播越乱离,沈郁顿挫者,自是老杜之遗响。观先生暮年照片,沤海崦嵫,书台琴绝,斗室悲悯,文化悲恸无复有如此者也。始读先生书,有私淑先生之意,此六年前事也。而后途穷必读,孤冥必读。睡前时分,稍记数则,照应前想而启追来者。夜深倚枕而忘被覆者,吾与先生之书共眠矣。</p><p>尔雅台下拜名贤,先生羽鹤自年年。<br/>长听空谷逃人外,尚觉春光在眼前。<br/>残夜星辰身是影,盈川秋水海成田。<br/>华灯羯鼓匆匆过,太息广寒月上弦。</p><p>送永璘师香港讲学<br/>一<br/>晴宜节物淡秋光,丛菊斜开两岸香。<br/>称笔难消台庑事,为书更赏得莲房。<br/>袖风道与心相静,江月波随影动长。<br/>永夜清辉愁北斗,群山渐涌起寒芒。</p><p>二<br/>独树花开照眼明,金风疏雨过高城。<br/>流云小阁依山尽,浅草芙蓉对水清。<br/>天外江烟谁与共,灯前桃李诵书声。<br/>可怜真赏良无寐,独有秋冥自老成。</p><p>写&nbsp; 梦<br/>梦里寻思思惘然,梦中忆梦雨如烟。<br/>烟云好似沤波海,波海花开是白莲。</p><p>落花诗<br/>序曰:凡天地间一切美好之事物,怀抱之理想,悲离之情致,皆可喻花以广之。而落花卷荡以为长想者,皆真情之诗人抗命而存残香依枝之志也。元祐诸公,落花之辞,低徊留恋,概可复观。千载之后,恨不同游,而同光社人,亦去之百年矣。<br/>一<br/>独看秋风羡尔姿,小园共坐异当时。<br/>层阴雁列春方尽,老树枝分月上迟。<br/>梦寐重寻成此夕,空明无泪是江隈。<br/>自知生灭长疑幻,新绿啼红枉费辞。<br/>二<br/>涴月黄流杳莽间,只今哀汝作花颜。<br/>新晴袅袅迷千嶂,锦水泱泱赴百湍。<br/>旧历春归人寂后,清明谁与柳重弹?<br/>不惟长物悲空阔,但载青冥一鹤还。<br/>三<br/>璎珞千回上界来,群芳扶步堕凡胎。<br/>含苞未待春前放,离瓣何年雨后开。<br/>心性一如磐石固,蕊香不借浪蜂媒。<br/>锦堂三色无虚位,自理瓶罍玉剪裁。<br/>四<br/>蓬草无根本自天,隔年相看两嫣然。<br/>微吟寂寞芳菲在,细数明华粉黛鲜。<br/>坐付千山移穹宅,为添鬓影赋形妍。<br/>他年绿树成空忆,归拟潮音落梦巅。<br/>五<br/>绝好西山对雪阴,宣南隔世待追寻。<br/>每缘失意成知己,不计缠绵损道心。<br/>胜地空怜歌舞咏,诸峰犹自作寒吟。<br/>漫疑轻薄非长物,白日韬光世已沉。<br/>六<br/>无上蓬莱寄好身,微云岁岁望长春。<br/>桑林涴露明于纸,葵藿栖烟散作尘。<br/>莫道孤零眼前物,相怜坐赏镜中人。<br/>偾辕小径犹歌舞,转对清风换笑颦。<br/>七<br/>冉冉秋冥一叶霜,颠风卷地为情忙。<br/>鼋鼍夜立惊初雁,水郭山青浣晚妆。<br/>并坐琴心随逝水,且移芍药漫回肠。<br/>枝分灯影垂禽语,望里白云是帝乡。<br/>八<br/>簪花也自恨无端,尽日苍苍夹鬓残。<br/>枕带黄云输造化,柴门孤冢警高寒。<br/>重添老酒鸣幽愤,为赋新词暂承欢。<br/>四海无人矜此意,重摩雪抱误儒冠。</p><p>赠汪小烜君用陈寅恪庚辰重庆夜宴诗韵<br/>瑞安汪小烜,困厄京华两年有月矣。今年秋,始相识,谭艺论史,相勖策以澄天下之志,骨气节概,摩荡俱见。有器识,狂简似清末中人。今还乡谋职,待之明年,坎坎如也。又作别有知己之长想,天涯一方,不知其所云尔。</p><p>妾志同原此地游,平明节物滞神州。<br/>不堪大漠分天意,坐怨惊风枕汉流。<br/>絮影添樽非自醉,春香扶梦只登楼。<br/>贞元七十秋谁问,早立窗前共白头。</p><p>癸未(2003)<br/>子翼兄招饮见赠并呈建平学长<br/>二公怀抱竹千寻,喜及清光仰照临。<br/>栋宇中堂原九牧,文章伯老赋层阴。<br/>幽栖且钓南溟水,奉引分驰北海心。<br/>眼底风华无限好,春归万里一身任。</p><p>赠别查正贤学长用姚鼐奉答朱竹君韵<br/>阳储山色如连云,万里云涛蹙山动。我昔读书南轩中,长摇晴雨日澒洞。山走东起丁仙峰,鄱湖泱泱信天纵。与君初未奉馀欢,各对烟波一水共。而今俱作长安人,只为身贫兼羁鞚。七度槐黄落砚前,黄花一树碾成梦。斗室悬磬秉彝伦,斜月紫微耽吟讽。感君许我三百年,不为彤庭语惊众。太华郁郁气氤氲,敢将斯命撼高栋。居然雅乐发遗音,岂肯繁弦奏新哢。鲸鱼碧海成底意,且看长江拍晴空。游丝千丈碧松筠,年年春日频说诵。燕山云物万里清,红叶秋声一庭送。<br/>海上归来风满袖,如退韶虞乐秦瓮。层轩面水翼亭风,结屋深树翠绿中。少小夙仪慕孔姬,礼乐崩离每长恸。浩然之气尚分殊,天养之才时相用。太息文章别经舍,河汾滨临更乡贡。援鹑垂范播馀芳,四海自有觚棱凤。青岩万仞复盘旋,回首千山第几重。海山无涯转思家,慈颜将老百忧痛。人生自古两难全,俗韵尘容还自恐。细看沧波粼粼起,好致临邛得骑从。他年惜抱入林深,鬓发聊对一烟哄。</p><p>游八大处<br/>岂向秋光此驻颜,一时兴味有无间。<br/>阶随古刹三连径,人到平湖两岸山。<br/>白鸟非关情历乱,青冥直与海相还。<br/>他年杖履临风处,好是黄溪第几湾。</p><p>编纂《北社》第四期至重阳登高组诗追想前景来者览游之兴不可期用前韵<br/>敢向秋光频换颜,青溪枕上梦无间。<br/>坐邻陆氏东西屋,来对何家大小山。<br/>短竹黄花时自咏,稚童宾主暂相还。<br/>平生屹立三谪意,留得清风曲水湾。</p><p>送水若君重返海德堡大学并呈沛公兄妹志宏学长<br/>癸未九月十日,余与张沛、张源相聚沛公寓所,水若君在焉。沛公云,陆君、柳君皆吾友志宏绍介而识者,所谓幸之云云,吾不敢取,而水若君则当之无论矣。水若,若水者也,水之德性,概相类也。水若君于新学院网站读余诗文,谬有嘉言。今相见于此,不日重返德国,文学哲学,如琢如磨,故言别之于斯也。别时未必尽,然别后则意无穷矣。引以为辞,云:<br/>一<br/>青山殊与海涯宽,槐市秋来日日欢。<br/>西哲文章非国有,吾儒性命暂相安。<br/>未裁碧落千峰雨,却入平沙万渚寒。<br/>同是伶俜十年事,谁移明月护江看?<br/>二<br/>平章高论共青霞,闲与诸公步落花。<br/>天下因缘占硕果,六经商略望萌芽。<br/>人间秋水千山月,礼乐春风百姓家。<br/>从此蒲轮非我矣,但相名已动京华。</p><p>游大观园三首<br/>大观园风景甚不可怜,无心诗纪,然辛晓娟氏命补作云云,今只为潇湘馆主人及妙玉二人矣。予常自感叹,红楼中人唯妙玉与黛玉,最得人间悲苦而为世所共哀怜者,其小而无辜,少而无乐,寄人篱下,争世避世,皆不能自已者,岂区区一人情哉!余谓守一文化之遗恨,拥抱一民族之记忆者,常有此等意思,而古之横亘出世而为世之法愿者,亦复如是。西哲海德格尔氏谓人被抛者,此人生常态而共世人之所眷念,抛之愈久,离之愈远,不共此世,而亦无来生可寄寓,柳絮吹绵,何有人看?孤月清云,照水而已。吾等胸臆,高楼清音,赏者几人耶?不觉悲从心来。又春事已尽,聊且料理此节,以识今春之乱耳。<br/>一<br/>一园开遍几多时,古柳先生来赏之。<br/>姹紫嫣红浑不赖,因缘名相总凄迷。<br/>长门台榭蛙鸣远,河畔烟荒蝶上迟。<br/>从此天涯同一梦,微吟相看落花辞。<br/>二<br/>江萝薜芷自清香,二十年前风露凉。<br/>菱荇斜裁波上晚,桑榆不待月偏长。<br/>初新燕子归无计,一树秋鸣易夕阳。<br/>料得杏帘频换酒,竹云谁与付潇湘?<br/>三<br/>稻香村外复行行,着我人间水上萍。<br/>避道庵中堪自命,傍元灯海暂因名。<br/>江梅钟湿云空阔,烟雨香消泪典型。<br/>无奈诗仙真本色,还将汛滥拟沧溟。</p><p>甲申(2004)</p><p>初春图书馆东大门看雨多时裁为此篇<br/>六龙隐兮光徘徊,云脚如麻乱难开。似龙似鲛更似马,天象纷纷其来下。嘈杂玉佩响如华,忽作羯鼓千城寡。霹雷声外天欲斜,万山雨势飞红瓦。红瓦高檐走如烟,烟雾顿失树楼前。难辨桃花红胜锦,柳絮因风夜如年。市中车马浑不见,瘴云莽莽落成川。川上风光今成底?古柳先生唤不起。新泥沙石转成溪,湍流四处奔无忌。红蕖三月汝到迟,兵靡北向归难计。有情枯木亦相宜,十年心事谁复忆?我本浔阳农家子,长是清明谷雨时。小舟蓑箑还须向,燕幕森森镇不疑。泠泠经纬音如蔚,自是渊明见汝期。短褐无奈风霜入,匹夫但当日月悲。因缘承命难知晓,更授凌云魏阙辞。湖畔林花润色分,岫峰泉雨逐溪云。如此江山风俗异,玉音悠悠不复闻。修竹飞鸣后翠微,映红摇荡碧丝飞。暗香萧瑟随流水,浮脆数声鸭绿肥。傍岩明灭发幽姿,春梦迷离百事非。人生何事依前许,俯仰之间晴雨异。少日那知此日忧,他年徒说今年事。依稀北里稻花香,南郭美陂沐春阳。青苗着意怜时物,白鹭三行送晚凉。叹惜今春春妾藿,天公于人甚索漠。农事家家岸岸深,细霖成潦直万寻。昏曚偃息终澄壁,不待安流度层阴。岭外绿珠还泛泛,附书空闻樵牧音。望中登稔垂垂日,愿天地作太平人。</p><p>郊原油菜花<br/>今春四月,中文03级博士班游植物园。郊原油菜花,车窗外所见,丛丛叠艳,星星短树间,虽无家乡之灿烂,亦婉约精神。后遇雨,又相逢,雨外依稀,远山空濛,独此油菜花为望中之美人矣。</p><p>雨晴山不动,寥廓汝为人。<br/>百草时成碧,黄花自照邻。<br/>有情随雁至,无力附书频。<br/>暮色江天外,青青白鹭春。</p><p>二十八岁生日自寿<br/>长年看汝亦殷勤,避地清风岭外分。<br/>久客心情随斗转,春寒消息隔帘闻。<br/>黄蜂作蜜工家计,白象腾空断壁醺。<br/>十载光阴谁复问?平明相失万重云。</p><p>喜闻族谱既成敬题一首<br/>一朝久旱降秋霖,井陌经行稻稔深。<br/>风俗不辞台阁议,族伦相望紫麟吟。<br/>茂林水暖惊蛰宇,江渚清辉老士心。<br/>敢为致君尧舜上,河东自有管弦音。</p><p>乙酉(2005)</p><p>北大中文系九十晋五周年系庆<br/>一<br/>宗主群伦百世师,沧江云卧未移时。<br/>蔡胡以后无孤诣,南北之间又一奇。<br/>长笛难吹秋自落,高城遥望凤来仪。<br/>弦歌不绝终存古,山水清聆月上迟。<br/>二<br/>海水东回九万里,并瞻日月共星辰。<br/>春常好与从游至,德未孤同问字频。<br/>众妙观如蜂庤蜜,独高格似鹤临滨。<br/>平原方恨儒林少,今日天骄识凤麟。<br/>三<br/>妙龄为赋动清光,后进枌榆喜一堂。<br/>银汉支流原博大,虞廷追琢自宫商。<br/>貔貅雾重三更肃,秋野天高百步长。<br/>尚有藤萝初照月,且听池畔万枝香。<br/>四<br/>莫道将酬不剪裁,殊方佳兴排山来。<br/>鱼龙无待华池隐,星月何关独树回。<br/>百代师儒堪事咏,一朝风气为谁开?<br/>汉中青琐广庭路,敢向扶轮仗世材。<br/>&nbsp;<br/>词 附</p><p>少小时,闻江万里遗事,甚敬慕。此余《止水词》之由来也。 </p><p>水调歌头<br/>辛巳中秋,西门外,竹楼独斟。是夜微云月淡,风露浩然。步月湖畔,水云婉约如人态,以为长想,用黄州东坡丙辰中秋韵。</p><p>素影媚峰底,湖月丽中天。谪仙归后,江国岑寂一千年。枫荻鲈鱼堪美,稻晚幽香谁似,念母倚天寒。&nbsp;&nbsp;&nbsp; 赋红莲,歌水调,起鸥眠。浮生雁迹,当头难得几回圆。三五田园人瘦,河水清辉依旧,耕种赖天全。万叠秋声起,莫负此婵娟。</p><p>风入松<br/>晴云心事系垂杨,烟水隔幽妆。红霞倒影桥头别。只当时、冷月西墙。相赠依依泪眼,几时粉蝶昏黄。&nbsp;&nbsp;&nbsp; 采莲悔也不藏香,歌黛少思量。青衫嬉戏灯前语,叹来年、春日朝阳。红杏潇潇暮雨,小窗旧梦天长。</p><p>临江仙&nbsp; 淮北忆别<br/>炉火边罗衣重整,浮生与汝相宜。背人无语泪低垂。小红苏手,哭也万千时。&nbsp;&nbsp;&nbsp; 天意从来高难问,三年桃叶应知。而今向晚命难期。翠阴杨柳,折断夜来迟。</p><p>又&nbsp; 京华忆旧<br/>梦醒楼台灯盏,幽窗耳畔低眉。温书狂雨落成煤。明朝流水去,更受二重衣。&nbsp;&nbsp;&nbsp;&nbsp; 锦字相思难断,曾经红烛题诗。一年滋味各尘灰。清华春尚好,只是梦凉时。</p><p>南乡子&nbsp; 镇上购年货归来<br/>兄弟二人推。一路板车声声齐。一段烂泥沟底起。高低。十里青红几里陂。&nbsp;&nbsp;&nbsp; 吠犬杂鸡鸣。灯火荧荧笑语迟。回首来时山远近。东西。有限心情更赋诗。</p><p>解连环<br/>昔在相淮,有《解连环》“玉绳西落”词调,砀山单光启师嘉之,谓句句流连,颇似梦窗之境,然不可多作也。自是少倚声,转学古文辞。先生讲古文,贵吟咏,气伟轩昂,尤于文道者,妙心解会。余为古文辞,拙于文理,了无进益。每为一篇,先生圈批,始窥古文法。今望江朱子辉言先生已下世,余悲恸,依昔之词韵再叠一曲。</p><p>海山无着,对亭林鸦起,渐生兰若。露湿久,闲引流萤。正明月照来,水天红芍。斗室依依,暗香侧,玉绳西落。又清辉玉帐,点点泪痕,总成离索。&nbsp;&nbsp;&nbsp;&nbsp;&nbsp; 高寒碧苔帘幕。叹年华未秋,露井先觉。念謦咳,镜午清圆,纸灰乱千寻,絮杨风舞。铃羽无声,只堪是,阴晴难托。更千年,梦遥路短,啼花春萼。<br/>&nbsp;<br/></p>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5: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上)<p>送骆明之之梅城序<br/>江西骆明之,余大学同年友也。行不羁,远荣利,安贫贱,有君子之介。其问学,惟慕古道,尝有兴复昌黎、庐陵之志。学甚勤,夜读书,每有得,辄痛哭淋漓,或洞然大笑,既而长叹不已。而古之云,志愈坚而学愈笃,亦明矣。<br/>丙子秋,明之负笈自临川至相淮。时余为江西学会会长,明之闻,过余门,慨然成交。自是论益峻,处益密,交益善,志同道合,有如手足者。<br/>一日,浩月凌空,明之邀余登相山,携酒赋诗。又为余道临川山水人文之胜,而独悲乎今之不振者,长有念生顾旧之计,欲得乡文学之事。余曰:“昔者孔丘取狂狷之士,狂狷者,慕古之人而不同乎流俗,故乡愿绝而讥之。今子风修骨峻,颇近乎狂狷而将蒙讥者也。市朝中岂宜是哉?其思自放于园田山水之涯也宜矣。”<br/>明之拙于科试,疏于世情,不得取,其将归江南而适岭表之梅县。行数千里,旁无友朋,今之为别,怅然而悲。然而明之独见乎高山大川,闻鸟虫之鸣,四顾天地之内,有江山寥落之势,感而发古圣人垂训彝教,先其大者之意。昔之所论,今之所履,明之之行,不亦乐乎?余独羡之,然余复悲之。<br/>夫以明之之志,将处迹乎山谷之间,歌咏乎风云,狎友乎虫鱼,余与明之相别之日则长矣,而明之独乐之。使复试北京大学而厕身者,余与明之相别之日也短矣,然余恐明之之不往。虽然,如明之文富而质美,强学而日实,且出入有乎道德君子之域。夫道德君子者,不傲世而立名,不乱生而矜己,偕乎俗而不流,中有实,发而为光辉也自明。如是者,夫焉所处而不宜?君其一旦自岭表返京城,使君之学日浸渍乎古人,而德足信乎天下,与余将相聚于燕园,茗啜西山,细斟北斗,其乐也深矣。然则,适乎岭南山水之乐,为不得已。而余谓其乐也浅矣。然余独伤天之养才之难矣,故为明之忧,怅然兴怀者也。<br/>明之行,诸友言诗以为别,余更欲其骎骎然入乎道也。己卯孟夏<br/>&nbsp;<br/>相山赋怀<br/>粤维相城,胜甲淮右。基开沛国,春秋子宋别都;县肇祖龙,汉晋明主上国。群峰罗立,一水潆洄。天分心房,地联徐豫。其环奇韶秀,则肺腑于幽潜;崇峻蟠深,则开庭场于释老。君山子庐,旷世相望,人代几谢,今古茫茫。柳生也晚,三登其上,感甚而悲者也。</p><p>乙丑秋,予自都昌适相土。负笈携囊,所学凡四年。思所来时,秉意气之盛而欺性命之卑,鼎青春之岁而挽人世之秋。东篱访菊,草堂谒公,文山之志,仲则之心,思惟古义,独对泫然。夏德微言,穆然其风,路歧问津,穷途而返。虽然,亦譬烟花依草,薄暮留霞,百般妩媚,斯为愧矣。<br/>丙子以还,亲躬风堕泪,举怀民自哀,遂感大道日损,吾为忧焉。走京华,文化之命不奠;临白下,秣陵之秋难再。名都如此,矧其馀哉?举世以物色名位相许,淫淫成风,持权者仗势欺民,立人之本馋情途,天地之心葬粪土。家国涂塌,鸺鹠之窜凤池;官域混浊,魍魉之践故土。社稷之倾,承平繁华之盛,岂不岌岌可危哉!余是年弱冠,遂立志为吾国文化理想之建设而努力,有以天地之精神为人间之学问之执念。迄今二年有月矣。其三易所居,落迹荒泊,形影相吊,戚然慰心。<br/>丙子春,始以烟波倦客、鄱湖古柳自喻。盖烟波者,沉郁凄迷也;倦客者,家败身微者也;鄱湖,不忘本之谓也;古柳,性情之所钟也。祖德遗训,矻矻以求,董道直行,铿锵而遒,不苟全于浮世而挺立天地间,托身以往,殆无憾矣。<br/>呜呼!人世有平陂,山中无兴废。曩者冠带之场,今乃萧条之况,而山青青如许。余性同鳞羽,癖负烟霞,爰倾理地之藏,而为读书之区,于是课业之馀,登其上,诵声长咏。层层叠叠,观天地之自然;暮暮朝朝,契山川之妙理。白云无恙,逝者如斯,明月常存,古人曾照。尘土之肠尽洗,牧歌樵唱;名利之念全消,松风萝月。木替花荣,驹隙一瞬;俯仰之间,枯树著春;一丘一壑,智风仁神;一山一水,聊从好春之云尔。己卯六月</p><p>题马一浮《空影》诗后<br/>影,空而寂,散而支,幽而明,轻飘如雾,犹若魂魄,故无幽境不足言影也,无寂心不足言影也。影之形者曰瘦,影之味者曰淡,而自有一段稀水满地润泽无华者,此影之最佳者也。<br/>释氏之谓影,皆幻也,觉也;世人之言影,皆色也,相也。故有影不欺人而人欺影者,影自欺人而人不复欺影者也。影者,有音有色。陆士衡谓“叩寂寞而求音”,余则曰“怀寂寞而索影”。影之情者,器界之无实;影之效者,应物以成务。幻之从缘,昭宣本迹,天磬如也。辅嗣之幽赞易道,龙树之弘阐中观,殊有解会,要之沤波梦影,可也。<br/>吾来燕园一年馀,无良朋,惟夜深跑步至湖畔,或对古人书以自适。其时环湖皆影也,坐影窥天,久久不肯去,而万法如焉。大音希声,光影年年,进而有知乎秋影者,有观乎秋影而顿悟笔法诗道天理者,有进乎道而渐知性命之所由者,有知乎性命而自立不屈者,犹月之万川,沤波归海,细绎不绝,万泉源自,可为影之验耶?庚辰秋分</p><p>附《空影》诗:一念三千界,双轮十二时。生天将恐堕,入海已嫌迟。寒暑难回避,飞沉各背驰。归云犹恋谷,落叶早辞枝。兰艾今同命,征诛遍九夷。焚巢薪有积,折足鼎先欹。石火须臾梦,尘沙百万师。眼枯终见骨,柯烂未收棋。向影知何待,观空到工疑。请看霜霰下,江水漾涟漪。</p><p>庚辰十月五日记梦<br/>梦一先生吟哦,余对曰:“而今眼泪,为谁风化为谁遗?”先生云:“前事只作梦中人。”余曰:“不堪梦又辞,而今梦中又作离别人。”先生喟然叹曰:“汝词境之悲也。有饮水之风。”未几,先生泣。先生亦有余之情状耶?余默然良久,亦泣。醒罢,泪痕星星也,而枕巾已渍湿矣。时先生犹如立余前,泪眼相向,而后身影俱逝,不适何所。至此乃知又一梦也。<br/>余谓:梦为诗,别中诗也;梦作别,诗亦别也。其时同室友午睡,黄帘隔世,昼白相属,窗外晦阴有雨色。梦中先生,殆不知何人。梦里似曾相识,又道不出其中情状,因为记之。<br/>&nbsp;<br/>尔雅台读书会序言<br/>问学切磋,由来久矣。洙泗河汾之风,邺下鹅湖之盛。鹿鸣子衿,星斗其文,天人之境,其道弥深。今大雅寖没,艺林榛莽,人之习气点染深也夫。习惑者其变也,德性者其常也,观变而不知常,则以心徇物,荡而靡返。然穷理尽性,明伦察物,乃人人分内所有之事。不患不能御变,患不能知常,不患不能及物,患不能尽己。《说命》曰:“敬逊务时,每厥修乃来。”君子进德修业,欲及于时也。吾辈来学不易,当念所为何事。敬之哉!毋恕毋懈,又固不宜妄自菲薄,卒安于隘陋;亦不可汰然自适,有近于奢夸。如是则大行不加,厄穷不闵,持常以遇变,不累于物而有以俱全其道者矣。至若窗友之间,熏习以渐,相喻益切,斯得益彰。不务速化而期以久成,不矜多闻而必求之于深造。惟日孜孜,如恐弗及,因时而惕,长危无咎。若于此循行之,养其挺然绝俗之资,具其囊括宇宙之概,规模宏大,志意深远。然后能下极深研几之功,任继往开来之业,庶几可与共学适道矣。此尔雅台读书会兴办之缘由也。<br/>开明宗义,约以四端,曰主敬,穷理,博文,笃行。“四端”并释义者,摘取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br/>一,主敬。涵养之要也。伊川曰:“涵养须用敬”,即持志之谓也。以率气言,谓之主敬;以不迁言,谓之居敬;以守之有恒言,谓之持敬。心主于义理而不走作,气自收敛。精神摄聚则照用自出,自然容与流畅,绝非拘迫之意也。故曰“主一无适之谓敬”,此言其功夫也;敬则自然虚静,敬则自然和畅,此言其效验也;敬是常惺惺法,此言其功用也。汪洋千顷之陂,天光云影,挠之不浊,澄之不清,涵咏深广,虚明照澈之意也。主敬集义,涵养致知,犹车之两股,鸟之双翼也。用则有二,体惟是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中有主则外患不能入。尊德性而道问学,必以涵养为始基。及其成德,亦只是一敬,是故敬也者,所以成始而成终也。<br/>二,穷理。致知之要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8226;系辞传》文也。“致知在格物”,《大学》文也。鸢飞鱼跃,万木葱茏,上下与天地同流,所谓头头是道,法法胥彰,如是而方名致知,所谓知之至也。穷理,即孟子所谓知性;尽性,即孟子所谓尽心;至命,即孟子所谓知天。天也,命也,心也,性也,皆一理也。就其普遍言之,谓之天;就其禀赋言之,谓之命;就其体用之全言之,谓之心;就其纯乎性理言之,谓之性;就其自然而有分理之,谓之理;就其发用言之,谓之事;就其变化流行言之,谓之物。故格物即是穷理,穷理即是致知,知性即是尽心,尽心即是知天,知天即是知命。尽其性者,德无不实;穷其理者,学无不至。肇公曰:“会天地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是故成己即所以成物,成物乃所以成己。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二道也。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理是同具之理,无可独得;知乃本分之知,不假他求,此象山“宇宙内事,即吾性分内事”也。吾辈于此须学得其实,行得亲切。<br/>三,博文。立事之要也。凡天地间一切色相,皆文也。从一身推之家国天下,皆事也。道外无事,道外无文。《论语》朱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文之施于用者谓之事。”博者,通而不执之谓也;立者,确乎不拔之称也。易言之,通经致用之要也。博文者必其闳通淹贯,蓄德多而谨于察也,而非徒夸其览记,炫其多闻而不切事之途也。立事者必其可以大受于物,而卓然不惑沉著痛快者也,而非智效一官,行效一能,不该不偏,守其一曲,乡愿客气,为物所役之辙也。《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即谓天道,人文即谓人道。阴阳消长,四时错行,天文也;彝伦之序,悯人之怀,人文也。天地虽万物咸育,不居生物之功;圣人虽保民无疆,不矜蓄众之德。博文如物之生长,必精微以致广大;立事如物之成实,必贞固而后有器。欲立事而不务博文,犹不耕而望获也;徒事博文而不务穷理,犹卤莽而耕之也。博文属知,立事属能。夫圣人知同万物而道济天下,然其自以为无知无能也如此,非故谦辞,其心实如是者也。老子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释氏亦云:“若作圣解,即是凡情。”必其自视欿然,然后虚而能受。吾辈切忌自谓己知己能,如此则自画不可以进于博,不可以进于立矣。<br/>四,笃行。进德之要也。德为内外之名,在心为德,践之于身为行,非二也。充实而有恒之谓笃,日新而不已之谓进。知止而后能笃,行健而后能进。自强不息,乃所法无。无有欠阙,无有间断,乃可言笃;无可限量,无有穷尽,方以言进。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新,《大畜》之辞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之言。此所以笃行而进德也。《洪范》“五事”,《论语》“九思”、“四勿”、“三贵”,并属于行。学者当知有性德,有修德。性德乃是法体,不因修证则不能显,时修显性,进德之要也。全性在修,即本体即功夫。全修之于性,即功夫即本体。修此本体之功夫,证此功夫之本体,乃笃行进德者也。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讲”本训“肄”,即指“时习”,并非讲说之谓。即今讲说,亦是“时习之”之事,亦即修德之事也,亦即笃行之事,即是因修显性也。刘劭《人物志&#8226;九徵》篇,其德异称,大抵以偏至为才,兼才为德,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者,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者,大雅之谓也。至诚无息,天地之道也。生生不已,天地之德也。所谓“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进德之极致也。极高明而道中庸,此进德之境界也。<br/>大雅诸贤,遗音响应:杜子美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韩退之铁肩道义,不遗余力;张横渠片言垂教,鬯弘斯旨。枞阳养气,湘江立命,海宁之志,义宁之心。《学衡》《甲寅》之论,慧续天月,斯文之盛,仰止也矣,河雒晨颂,声之披野,清园夜读,金石盈室。文化一脉,天水一朝,浇灌漓漓,厥如坎如,其哀何极!此尔雅台读书会之责任也。文史哲,统五经之一艺也。理工科,亦六艺之一隅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此读书之雅量也。尔雅台者何?会稽马一浮问答诸生之所由也。辛巳十月二十日<br/>&nbsp;<br/>送王志宏之滇南序<br/>情者,天地间无处不在也。阴阳惨舒,风雨晦明,草蕃木脱,悲欢离合。其在春者骀荡,其在秋者萧条。夏至而沐荫,冬至而虑深。是情也,与天地同流,与万物相宜,通乎昼夜之数而极其幽明之体。继之者性也,成之者情也;情显本之性,性隐推而及之谓之情。《易》曰:利贞者,性情之谓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因和而得正,由诚而复性。盖情之理也深矣。<br/>吾友王君志宏,波阳人。其得情之理不可不谓深矣。一日,相邀至未名湖畔,夕阳在天,柳风相随,波水粼粼。王谓之曰:“此水之情乎?水性而静,静而顺。及其与物相击,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错杂章采,焕如绎如。其境况者:镜花水月,密水长堤,情状万千,不可胜概者也。观乎宋以后士人论性情之体、论文之态及制度之本者,莫不喻水以尽其精微。水之性不亦大乎?以故,水之情也远矣。水通之则为川,塞之则为渊,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人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乐天而知命。有如此者,水之情不亦大乎?”然犹有未尽者,曰:“滃然云兴,渤然风起。涛浪生,巨浪作。有行乎江海之上者,或以为有倾覆之状、沉沦之惨。又况乎海水之所没,渺如无垠,鱼蛇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不能自主,无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或仰俯自如,万象以为宾客,驰神于沆瀣之墟,步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思翔,蔚然而文章,振开宝之馀风,拓同光之尘响,不畏不迫,不蔓不枝,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毋用显藏而好攸德,其可谓大丈夫者耶?此水之性情之极者也。故而有进乎此者难为水,游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造乎自然之象者难为文,而涉乎天地之境者,颢颢乎,恢恢乎,尽性之致也。”<br/>夜渐深,路灯迷离。树影沉底,人行影上,缓缓似人语。而时鸟逝飞,波态容与,殆若天机之流行,万象之发明。王又谓之曰:“此非影之情乎?盖影之情者,器界之无实;影之效者,机冥以成务。影者犹自省之工夫:散而支,虚而明,静而灵,物扰扰者无以见,是有可鉴得失,正乎本源者。古之人,或镜喻,或水喻,然独不以影君形者,何哉?”至归,水光天接,风露浩然,万籁无其声,百代无其龄。进而有知乎影者,有进乎道而渐知性命之所由者,影之情不亦大乎?王君得影之情不亦深乎?<br/>王君,西哲博士。是年,学业以成。先是谋某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后弃之,适滇南,顿然不返,而无亢吉之悔。王君得之于制度经济之情,其为深乎?向君之大志,狂简而无傲色,余欣慕不已,以为同道,毅然抗命为知己。今之别情有如是之属者,未尝不怅然而叹也。然古之谓玄乎庄者切乎儒,毗乎柔者克乎刚,中其性者周乎情,持其志者运乎气。今之然耶?以故,惑之亦甚焉。<br/>王君长余三岁,学有识,能古文,有法度,以情胜。尝以诗什见赠,余读罢甚异之,既而叹曰:天之生才也难矣,人养其天生之才视其天之生才者尤为难。<br/>是日也,君之滇南,都门闷热无以寄,惟向之所论并今之所感一一记之。壬午孟夏</p><p>跋《姚鼐诗歌理论研究》<br/>呜呼!文之为德也大矣,其缀文之情亦深矣。人秉太华之气,物色相感,其不得已者,而文生焉。然则,人之才德殊异,文之途衢各别,率性以拟构,骋情为文章。清癯入神,古木临空,颖秀英华,涣然其中。是故文之所贵者,气充而已矣。<br/>文之气也,犹水之澜也。气为之澜者,非恃其一往之气,奔溃而不可御,而遂至诡于法也,是浮气也,是狂澜也。凡气之一往奔溃而不可御者,或穿土以助其纚还之势,或激水以增其盘迂之观,非有馀于气,不足于气者之情也。犹水之建瓴而下,非有馀于水,不足于水者之事也。何则?无其源也。无源之水,其来也无由,其去也莫御。当夫水潦之既降,川泽之既多,泛溢奔泻,冲岩决石,其为民用者,吾不知其所之也。而文之为用者,岂有如是焉者乎?<br/>夫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体物以时变,参伍经彝;明理以潜幽,吐纳雅驯。鸢飞鱼跃,木欣欣以向荣;叠响溪圆,泉涓涓而始流。山高月小,揽宇宙以怀抱;文清笔俊,骞逸气而烟翔。而文之气者,一与天地之呼吸相应和,不事经营而自然者,文之澜所由成也。<br/>且夫右军兰亭之咏,不殊常语;安仁金谷之篇,未闻好词。何则?意非积蕴,词由豪举。且独在之慨,当抱影而弥甚;掩卷之叹,非朋属所与知。而为钟则大,为铃则小;其物则是,其言则非。故山谷尔雅之演,乃香傅之微词;元亮山经之读,亦阳秋之隐语。是故诗道性情,圆美朗炼为宗;文师造化,刚柔阴阳并用。而文之明道,体物以穷貌;诗之为教,诵声以通感。譬诸礼乐,化育人伦,幽赞神明,温柔敦厚者,其一也。是故文之为德,有与雅醇君子为多。<br/>余生匡庐之野,彭蠡之滨,辞步青霞,养育其有年矣。惟性鲁椎顽,独与古人游,坐玩其文辞上下往复之情,经纶咸秩,络绎嘉会,有不知斯世何世者,泊如也。今之为学,夜深湖畔,人影相亲,而万法生焉,概有故邑山色情韵之美,欣忭不能自已。是时也,长悟文境书道,有接对古人于旷世之上,续此因缘于寥廓冥云之表者,此其幸耶?忆昔少小时,弟兄堂妹四五人,尝一灯环坐而读之,祖父亦捧书以读,祖母绩席女工事。家贫,老屋之墙多风,泠泠不为寒。灯光荧荧,摇曳字行间,情其何如也。然村郭四围,松涛起伏,走似龙蛇,独吾家书声绵延不断,与二更鸡声相映杂,中夜余叹以为聚读之乐不可得而长也。计其时,十有八年。余学殖落落,又三年矣。既若立身之事,习气染且深,有如是淟涊情状者,愧对古人,辱天畀之才,未尝不潸然而泪下也。癸未六月<br/>&nbsp;<br/>复某君书<br/>昨夜一席话,汝于生命开阖消长之际,洞察细致,多有所示。余平素有惜红知己之叹,故文字赠人以言,或出入之故,或一己之性情,或天地辉光云云,常冥会因缘,折服于人生普遍之恒式,亘古之轨迹者也。<br/>汝乃传统中人,然生于斯世,故性情学问又有浸袭传统而终于传统计者,故吾言汝有名淑之德。曩昔遗少,无论男女,不论地区,具淑世之情怀而不为世人之所共怀恋者,抱香枝头,腊蕊雪中,皆有古之谓意志者,不徇于斯世或来世之由也。因此一线,故生活之节奏,日常之伦理,言谈举止,心之所想,并文字之表述,理想之人格,无不如是。古之门第,今之阶层,又何尝不准则而行之者。<br/>余于汝有爱慕之好,信念中自有此一片田地共耕耘者,或爱情之真意所存自有此一段因缘斯会者,命之所固出也。汝之情感,或与余同。汝之意志,亦有康德所谓血汗者。近习吕碧城君之文字,怜悯良久,不敢多视,此近代之所竞也。呜呼!中土之才士多矣。而汝之意志,则可俯瞰长空,思接千载,并通寥落,其秋节之至,兵象之杀,破浪逐风,一击万里,及可待之也。人间悲戚,都为一集,并立至此,吾何敢赞之一辞耶?<br/>由此而生,由此而逝,洵宇宙之公理,天下之公器也。故吾说生命诸相,殆王静安氏一语道出。昔人之知能,如江河直下,有气势而无波澜,故犹不合余向之所谓蕴蓄者。观乎天地万象,此理之流行,盛言之哉!大海众沤,高山不舍于细壤;古树枯藤,性理常寓乎太华。傍及万品,亦其宜然。<br/>今年春,与汝夜观湖畔气象,常叹人生之不知,而没其宁事耳。援十力养性之道以为实证,以彼时之功,验之于诚明,当不余欺也。又谓千古文境之妙,岂不萃于斯者耶?刘勰氏之发义,抑止于此耶?此为第一向路,即明因缘。<br/>今之人聪明小慧,小则欺人,大则欺身,有一日之进益,则多一日之损己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5: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br/><br/>欲兴乡村,必兴一乡之人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梁漱溟接着讲<br/>我们知道,八十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高涨的年代,无论读书,还是工作,都有着“宏大叙事”的倾向。而九十年代呢,人们冷静下来,在沉思,开始迷茫,找不到方向,安身立命的东西少了,梦想在消解,人们更为现实,更功利了。我们这代“70”后出生,受过正规的思想教育,像集体主义呀,五讲四美三热爱呀。回过头来想,有哪些真正触及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在“看淡”一些东西,学着世故,就像西瓜没到季节就熟一样。以前相信书本,那是为了考试。现在没有考试了,自可不信它。一旦步入社会,知道书本不少原是骗我们的,你说人们怎不迷茫?由于淡,就没激情,对共益事业,无可无不可,也就无所谓。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里,我不想过多强调这是时代原因,或者推到全球通病上,而是反思我们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如何侵蚀一个人的成长。在学校里,你要入团,入党,申请三好学生等等,因为这种东西有利可图,自然它会生出一种逻辑来,什么逻辑呢?本来入团之类,是光荣的,是正确的,可是一转身就变成一个怪物了,教我们如何说慌,怎样编得圆,千方百计把别人搞倒,学生与社会上的人你说有什么区别?可甚的是,学校可能是腐败变质的大仓库哩!学校是利益集团,和社会联手一起腐败!因为学校拥有知识呀,知识教人学做圆滑,学到老练,而不失体面和高雅。当年毛主席说不办文科,其中原委也值得沉思啊!说这话的意思是,现在各种“四不象”的东西漫天飞舞,像“非典”让人们恐慌,让你烦,得预防,有时预防也来不及,躲也躲不掉。常说的做人呀,师德呀,友道呀,这些要不要反省?<br/>具体到乡村,情况就更复杂。乡村出来的,谁愿回去?脱了锄头棍,是天底下最痛快事。为什么一个劲儿往城里头跑?因为乡村养不活呀。现在土地值钱,有人便来抢占土地,农民收入本来就少,乡镇干部要剥削,国家要这样那样的税。以前有乡约,还有维系乡村的秩序。现在的乡镇村委会这些基层大部分是瘫痪,失灵啦,那可真叫乱了哩。起了纠纷,有钱的没理也是理,法律管什么用?基层行政机构,只管收钱,哪有为民办事的?学校不死人,校舍就可几十年不动摇!上头不检察,就不可能有新花样,检察一结束,什么都撤了。里面的操作,大家想想,多么黑,多么的残酷,毫不讲理啊!只要不出事,就能得到上级奖励,这么大的乡村,怎么能不出事呢?所以,就瞒呀,骗呀,弄虚作假呀,尽搞些豆腐渣工程呀。他们到基层目的何在,要么上面让他来锻炼,短短几个月,他能为乡下办事吗?他想的是如何刮钱,拿去奉迎上级(这一点,还要警惕现在到基层的大学生,千万别看他刚出校堂门!);要么是上升没系,年龄又到了,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好也得不到提拔,这种人干脆就贪呀,捞呀,能贪就贪,能多捞一点决不心软,不捞再也捞不着了;要么是平调,什么叫平调?因为他在哪个乡出了事哩,怕走漏风声,这边的也捞得差不多,都希望早日走,他们能为民着想吗?为乡谋发展吗?现在,国家出台新政策,但乡村发展仅靠国家政策行吗?而政策一到市县级就大变味,你想,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形不一样,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鞭长莫及的呀!<br/>从历史上看,农民问题一直都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怎么办?还是靠农民,靠农民的智慧,团结起来,组织团体,自觉谋发展,实行自救,这才是真出路。要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一门心儿放在乡村的人才,有以世界眼光办乡村事务的人才。<br/>所以,我讲“欲兴农村,必兴一乡之人才”,其实这是乡村教育问题。现在,“三农”问题升温,不少人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这是很好的现象。发展乡村,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可许为毕生的事业,具有战略性。<br/>什么是一乡之人才?有两层:一是乡村里的人才。现在的领导多是不懂乡村的,每个乡村又有特殊性,因而,需要乡村里的人才,让他们董理乡村事务。一为德高望重的老者,让他办事,利于乡村伦理道德的保护;一为有才干的善经营者,持事开明,易接受新事物。二是乡村型的人才。乡村还保留一些好的传统,礼失而求诸野,这样的环境出来的人才特点很明显,如勇猛之气,有创造性。乡村是中国发展的大后方,当为城市输送人才,成为城市最有活力的一支队伍,也利于实现乡村的自救。活力,是说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青春向上的气息,使城市与乡村互补,促进良性循环。<p>一&nbsp; 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p><p>以前,梁漱溟先生搞的是“乡村文化建设”,他所说的“文化”是指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法”。他的乡村建设,并不只是建设乡村,而是为全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一套方案,是一种建国运动。晏阳初,也是站在这样的立场和理念上,倡导文字下乡,开展平民识字运动,开展社会教育和贫民教育,培养自读、自习、自教的能力以及公民的精神气质,走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道路。陶行知也是这样,他做事更为平实,创建学校,实行自救。费孝通注重经济与乡村关系,借鉴英国工业时代绅士阶层的经验,主张中国应有这样一个阶层,从而保证政治的上下关系,保证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统一。<br/>从梁、晏、陶、费四人的主张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重视乡村的传统。他们变革的乡村,首先是遵循乡村的旧有秩序,而不是先革掉,然后再重建一个乡村世界来。要知道,中国文化有形的“根”,是乡村。要是文化这棵大树的根都斩除了,那重建的乡村岂不是风雨飘摇?没有本了吗?没有本的东西,可以今日这样子,明日那样子。现在建高楼,只要有利可图,就能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建成一件东西很容易,有钱有权足矣。经常看到哪儿盖了一幢新楼,不要多久,你再熟悉的地方,它也会让你旧地重游诧异不已,这是变化,还是发展?这样比照文化,或许不妥,但我们的传统不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消失被呑没的么?广义上说,这是一场潜在的革命,它让传统无所操守,让你无所立足。使得你所存在的文化被剥夺,没有归宿感,漂泊在茫茫的人群和建筑中。乡村,是中国发展最后的一道防线,现在也是不成样子了。鉴于发展经济的战略,地方官非常短视,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使得出来。举个例子,有个村庄,一百多年的老树,被村支书几个一夜之间,商量给卖了,这老树确实带不来经济效益,但它可是乡村最好的标识啊,是记忆啊!像这样以破坏乡土秩序为代价,谋发展,你说能发展得好吗?经济能搞得上去吗?显然,乡村是改造不了的。现在,乡村里头的传统慢慢少了,好的形式也像虎跳峡一样马上变成另外一个“怪物”。乡村的生态出现了问题,乡村文化难以维持。本来,相比城市,乡村的免疫力强一些。现在也要把乡村跟着城市走,统一规划,统一管制,按照城市的一套建设乡村,真是瞎指挥!还有些学者追影逐响,说什么以前是“农村包围城市”,现在历史条件变了,可以“城市包围农村”啦。这是多么激进的论调!他们没有调查,不懂得乡村,就像王明“左倾”路线,是用话语权强加给农村,这是一种压迫,更是剥削,从“意识”到“物质”的残酷剥削。<br/>这样,我们的问题就来了,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我的回答是,还是“文化”二字。我说的文化是乡村人的心态问题,也是一个国人的基本素质。它是立体的,生态的,而不是平面,断章取义的;是简易的,朴素的,不是艳丽富贵的;是经济的,但不止于经济自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前瞻的标识。就是以乡村为根,以老道理为根,使农民自觉,踩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乡村建设,就是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培养人们向上的团结的人生态度。</p><p>二&nbsp; 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p><p>最重要的是人才。当然这样的回答,诸位肯定不满意。但这里看重的是,乡村人才的结构类型和人才生成的环境。<br/>按梁先生的说法,中国的乡村,就是城市,都是分散的。分散不仅是形态上,更在于内在的凝聚力不够,缺乏西方的团队精神(像基督教的各种仪式,商业航海)。梁先生强调要更新观念,去掉老死不相往来的落后思想,尽快组织起来,建立团体,商量办事,适应过集体的生活,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我们还得加一项,就是要有独立的意志,包括吃苦耐劳的精神,刚毅果断的作风,百折不挠的硬骨头气概。团队精神和独立意志之间,张力越大,人潜在的空间就越大,稳定性就越强。比如我们北大的,个人独立性强,但团队精神、商量办事的作风却不够,这样就不能经久。反过来,某学校的团队凝聚力强,但由于独立性不够,整体上难提升。当然,团队不是讲帮派,不是搞霸道。用晏阳初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创造者的气魄,要有宗教家的精神。<br/>其次,就单个人而言,如果他一生的碰撞越多,他成长的容量就越大。一个人从乡村出来,在农村上中学,在中等城市念本科,到大城市读研究生,再出国深造。他自然会遇到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现代,指的是二者文化的差异)、中国与外国(中西文化)这些大碰撞,倘若他爱思考,有抱负,小时候底子又打得牢,那他必然会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里说的机遇与冲突,不仅就人的经验上说,更有人才的结构模式。<br/>第三,小我与大我。我不主张一些世故的论调,什么“国不爱我”之类。消解一个严肃的命题,未见得他有多聪明,多有本事。当然,追问现象的背后,是有许多原因的。但是,社会要发展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建设,一起努力,我们主张批判,但更需要从建立的立场来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与人民的联系。处理好二者关系,就要立志,就是人一生得要个主轴。上天赐予我们的命,就当好好珍视,看管好,把它养好,别给跑了。相比八十年代,相比晚清那些读书人,我们确实该反思,至少在教育下一代时有所启示,不能永远这样平面下去,这样漫无边际的嘲讽和颠覆。<br/>第四,才胆识力的综合型人才。“才”,是灵性,是指在感情细腻和理性坚定之间的弹性,与地缘有关系。说诗人有才,是说他的情感世界能够充分发露,更为丰满。不过,我们更需要经世大略之才。“胆”,是敢想敢为的胆量,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畏缩,巨石沉水,壁立千仞,古代那些正义骨鲠之士,悲歌慷慨,仗的就是天地正气。“识”最重要,就是看得透,有眼力,大处着手,“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战略家的眼光,把握大局,识力老到。比如用人,一眼能看到他有什么才,日后发展会出现什么偏差,能否担当大任,用到几分。“力”,是愿力,用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发愿”,践履自己的生命,有恒心,勇猛精进。像孔子、耶稣、释迦牟尼、甘地,都是强有力的人。有才胆识兼备者,如果不能长久,没有布道的毅力和宗教情怀,这样的人难成大器。<br/>三&nbsp; 风俗与风气:自然元气与乡村环境</p><p>乡村的人才怎样出来呢?兼具上述素质的人才如何培育?这里,我强调近代同治中兴的经验,以曾国藩为中心的湖南士人兴起的历史经验。<br/>中国出人很怪,总是一波一波的,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出来。湖南这个地方,明清以前,文化并不发达,自从有了王夫之倡导经世之学,其后二百多年里,那可真叫群星璀璨啊!像魏源、陶澍、贺长龄、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罗泽南、刘蓉、谭嗣同等,他们倡导经世致用之学,风起云涌。史学家孟森说:“(陶)澍,湖南安化人,嘉、道以后,留心时政之士大夫,以湖南为最盛,政治学说亦倡导于湖南。所谓首倡《经世文编》之贺长龄,亦善化人。而澍以学问为实行,尤为当时湖南政治家之巨擘。”(《明清史讲义》)为何湖南近代能出这么多人?里头有什么奥秘?曾国藩有篇《原才》的文章,讨论风俗厚薄与人心所向的关系,风俗先是由一二人倡起的,然后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成为气候,转移习俗,陶铸人物。其实,他说的就是开风气,开一代士风。当时士大夫谈得最多的是自强,自强最切实的是兴人才,要兴人才,就得正风俗,“人心风俗,为立国之本”(郭嵩焘语),开一代士风、学风和民风。风吹万物,万物萌动,才有生意啊!<br/>古代强调道德教化,重视敦风俗对于治理社会的作用。现在只重经济增长的硬指标,忽略这些软环境,未必是正确的。道德风俗是出人的大环境,你可说道德和法制相矛盾,与科学不协调,以德治国在现代社会行不通,道德不直接构成生产力等等,但不要忘了,道德是生态的。任何漠视道德的想法和做法,将会带来损失。不过,讲道德容易世俗化,不容易把事做成功,中国任何传统的工程建设都存在这样的弊端,本来是很好的传统,由于宣传和炒作,传统变味了,庸俗不堪,不值钱,我们在实际践中,千万要警惕这一点。<br/>为什么一个地方能出那么多人?一方面正如曾国藩说的那样,是榜样的力量,是一方人望的原因。费孝通极其重视地方这种“英雄”的作用,引领一地方致富,科技兴农,兴办乡镇企业。打工族者,聚集一方,以地缘、血缘和事缘为纽带,形成群体,然后大家也跟着发了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另一方面,我想把这问题深入下去。不过,我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就问题自身来说。这里提几个模式:<br/>(1)耕读世家。我们可以作广泛理解,是一种生存智慧,未必就是农耕社会所独有,所以我说它没有过时。“耕”,就是勤俭,踏踏实实地去做。“读”,就是重视文化,重视修养,讲求学习,要进步的意思。它的下面还有“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的传统,是忠厚传家远,这是从家族的兴旺上说的。我们现在喜欢高效、快速这样的字眼,喜欢高产、大跃进式的成绩,认真想想,这也是有局限的。看任何事,不要只看中心点,须看四周,看背景,看环境;不能只能近处,还须看远处;不能只看浅处,还须看深处;不能只看一时,还须得看过去所以如此的成因与由来。乡村里能走出来的,多少都与耕读世家的传统相关。现在搞计划生育,以前的大家庭似有解体之势,但这种理念在农村,尤其是内地的农村,从未动摇过。由于面临市场和现代的冲击,所以我们更要在农村提倡这样的风俗。这里面出来的人,利于社会建设。<br/>(2)山水与人才。唐代陕西山西,宋代的江西,明清的苏浙,出了一批人。拿安徽桐城县来说,小小的一个县,在清代可谓是名儒辈出,各方面人才都有。现在的桐城中学,在安徽高考各市县名列榜首,这是人才的山水文化模式。清代的古文家姚鼐,给他的老师祝寿,写过一篇寿序,说桐城这个地方,山川秀丽,以前是禅士多,如今该是文士兴的时候,上有方苞,中有刘大櫆,下有我姚鼐,你看他说得多自信哩!后人对姚鼐建立桐城派有非议,但我们从出人的角度讲,他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清代桐城民风醇厚,据马其昶回忆,小时候,从外地回来,村里读书声,四五里绵延不断,与蛙声虫鸣一片。方东树退居故里,说自己不能耕种,就以做学问来弥补,那才是真正的勤奋著书呢!近代吴汝纶说他的家乡,有人外地做官,回家省亲,必须离家两三里前,下轿子走。而且,桐城一地人们重视文化的传承,这样为士产的连续性提供强大保障,这是多么好的乡村传统啊!<br/>(3)天地生人与人之受命。天地之气,四处流走,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作为参乎天地的“三才”之一,也是秉着天地之气而出生的。天行四时而无言,你看,天是多么的谦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要人有刚健的力量,不断奋斗,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和意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而是说,人要知道有所敬畏,及时进取。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说“天将丧斯文也”,他们从来是这样想,这样做,担负起人类的苦难,他们是为了这个世界的苦难而来的。“人人为圣贤”,这是让人们要有自觉担负的精神,每个人都应完成好他的生命。<br/>(4)经济模式。像近代的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一带,受西方的影响显著,所产的人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人才一浪浪的出来。<br/>第四种模式暂不考虑。从前三种来看,我们要建设乡村,就当留意乡村的风俗和风气,留意人才成长的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梁先生在邹平县所办的村乡学,由学长、教员、学董(地方绅士或有经济能办事的人)和乡学生四部分组成。封建社会有保甲制度,有义学、义仓、乡约,还有族谱、庙宇、祠堂、牌坊等等,这些原是一地方的制度和文化形式,它们可以维持地方的运转。建国后,实行国家管制,认为传统的文化形式是封建的,落后的,全盘否定,一派打倒。这样的做法要不要反思呢?这么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地理不一,用一种统一的制度贯彻下去,以行政机构取代传统乡村秩序,对于一个国家的建立显然是及时的,且是必要的。不过,回过头来看,这种新制度建立起来没有?有多大的成效?同时,我们要问,传统的秩序对于我们的建设有没有帮助?自然,我们更愿意看到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社会发展与乡村自救的和谐统一。乡村要发展,必须从乡村中摸索道路来,必须从走乡村的道路,必须在传统乡村的基础上加以改造。<br/>乡村的创造性比较多,藏龙卧虎,鲁莽森森,我们需要的人才必须有着这样的一种气度。这样的人才出来,百人响应,上传下达,里外交通,人气活腾腾的,为国家输送新血液,这样国家可有长治久安的希望。费孝通说,“我们今天有多少学社会学的人,还有我们前辈老师那样的抱负?”晚年费氏经常讲到如何做人。其实,风俗、道德、做人,这些看似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却是产生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人文环境。</p><p>四&nbsp; 培养乡村人的天下记忆和童年记忆</p><p>具体地说,是“打底子”。打什么底子呢?“立人”和“树人”的底子,要有“天下”的底子。总而言之,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底子。“底子”在人的身上,就是记忆。记忆是人独特的存在,是文化形式的印记。<br/>我们要培养一乡之人才,就必须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去努力。我们希望在乡村出涌现一批有识之士。当然,这需要时间,重要的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乡村教育自然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和家庭为基本点。地方有它的权力,有很大的空间,保证了我们做事的可能性。乡村分散,易于团结,尤其是得到群众的认同后,能形成风气。我们可以在全国统一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下,做一些符合乡村实情的事。这里,我主张在乡村抓6—12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体说是小学至初中时期。这六七年,我们做什么呢?就是打他们的“底子”,打进两个记忆,一是童年记忆,一是天下记忆。<br/>记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儿,而我所说的是实事层面。让他的童年无比地自由、天真,人性的善和美能充分地呈现。乡村的伦理情趣,地方风俗等等,这些传统形式能让下一代孩子感受到传统是美的,传统就在身边,很亲切,不是从教科书背来的,让他们意识到乡村的广阔和自由,让这一时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原点,以后他有什么困惑或挫折,就会不断地返回到这个原点上,与这个原点进行对话,从而批判社会,建设乡村,寻找新生的力量。我们挖掘他们的自由天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吃苦独立的意志,教他们尊重别人,又提高自己。<br/>再说“天下记忆”。“天下”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不指实具体的国家,而是中国的文化,是一种较为开明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形态。倘若这个国家当乎民心,顺乎民意,“天下”就是国家。进行“天下”意识的培育,就是培育小孩子的理性判断力,培育关于开明民主的社会记忆,这种记忆对政治制度应当有独立的批判功能。具体说,就是加强修养的同时,培养集体观念,培育他们对开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和努力建设理想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国家观念是近代士人在社会屡遭挫折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舶来品。农民的国家观念并不强,中国的传统是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br/>培养天下意识,对内方面讲,就是培养他们的分辨力、判断力和批判力。现在讲民主,讲法制,多是形式,真的精神难以深入人心,操作起来问题极多。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是要人自觉,要人独立,而不在于人为制定的条款,不在于选民选票。孙中山讲“三民主义”,民权、民生、民族。现在讲当家作主,就是这个意思。当家作主,谁都不当家,谁都不能当家,谁也捞不着家当。对外方面讲,我们看日本的教育,从小给孩子注入国家记忆,从小培育他们的合作精神,商量办事的作风,让他们知道国家和个人是紧密联系的。当我反思近代中国的社会进程,自然走到反思我们的教育这条路上来。现在的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能培育得出有识之士吗?以前学日本,学西欧,学前苏联,学美国,现在又学老祖宗,我们培养的是什么人?有多少是站在真正的“立人”和“树人”角度上做的?分明是中国的制度在吃人嘛!现在讲传统,究竟什么是传统?传统里头哪些是好的?也是一团迷雾,没弄明白。<br/>以上两点都是从记忆开始,记忆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信仰范围。论者有主张建立中国的信仰,或兴起基督教,或振兴儒学。不过,中国从来是百姓过日子,信也信在当下,不是天堂,信就信在经世致用,是当世的责任,这是我们的传统,要继承,这也是我选择“记忆”二字的来由。当然,记忆是动态的,是不断积蓄的。就说“打底子”,跟我们练毛笔字一样,要有“幼功”,让他们沉进民众,沉进历史,沉进自己曾经生活的土地,牢牢地树立“本”的意识。梁先生反复强调乡村的民众要有一颗向上的活泼泼的心,发愿为乡村为社会做事。再看晏阳初、陶行知、费孝通,都是这样讲的。</p><p>五&nbsp; 乡村依旧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p><p>正由于乡村能培养出特别的人才,所以农村依旧是“革命”的根据地。“革命”是说乡村要为社会输入有用的人才,经世的人才,不断地给社会注入新生命,注进新血液。我们的方式是让他们下情上达,然后自上而下,上下响应,使社会保持生态的平衡。以前,毛主席说农村是革命的根据地,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这一直是我们的国情。<br/>眼下问题特别多,腐败问题,教育问题,农民问题,文化生态问题,台湾问题,与美国日本等等,国内国际的,治理这么一个大国家,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自非易事。我们读书人理应分担些义务,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为中国的发展寻找更好的方向。我们期待在中国乡村出现有志之士,并带动一地方其他人出来,然后有了一批人,当他们能把持要职,而他们是从上述的环境下成长出来的,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治理当下漫天飞舞的社会病症。乡村在下面努力,国家在上面号召,上下响应,全国人民总动员,形式一股好的风气。<br/>曾国藩就是从乡村出来的,你看清代的同治中兴,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他,取决于他唤醒了民众,使得乡邑之士觉悟了,并引领和教育一批有识之士。道光后期的社会,那是多么的腐败呀!官可以买,人们感叹江河日下,做些未老先衰的末世诗文,这管什么用!曾国藩不这样,你们都说没什么希望,而我偏要给你们弄一个“希望”来,所以他就发愤呀,那真的叫奋发图强啊!因为是心底里流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所以他能做到真正的自觉,每时每刻都想着国家,想着怎样建设一个清明的社会来,自觉向历史的英雄和圣贤学习。翰林院十年,所闻所见,触目悲伤,但他暗暗记在心里,然后从自己开始,团结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人,而且不是一时的,是许作一生的事业。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的就是曾国藩这样的精神。再看那罗泽南,一介老诸生,借馆四方,穷年汲汲,与门生讲论宋儒之学,他的弟子李续宾续宜、王鑫,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你可以不认同这些成绩,但是背后却是一种传统,一种可贵的精神。这是历史经验,也是我们的传统,是活的,我们继承的就是这种活着的传统。<br/>讲条件,我们总比他们好吧,为什么我们开不出一片境界来,做不出一番事业来呢?社会腐败得不到治理,治标不治本,原因在哪儿?有人归于时代,我要说,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原因。我们都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自觉地听任生命的自然流行,哪有不可能之事,哪有不成就之理!社会要清明,人民要安居乐业,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能老指望国家,指望别人。中国有句老话“自求多福”,福要自己去求,不能老想着别人救你,吃救济,吃皇粮,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p><p>六&nbsp; 为什么要接着讲</p><p>讲生态,就是讲延续,讲继承,这是对传统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文化,你看它四五千年,中断过没有?有时藏在地下,但一直是向前,流淌着,包纳异己,接收新事物,浩浩荡荡。要说国情,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国情,是文化的国情。没有这么一个底线的认识,而一味地铤而走险,想踩出另一条道路来,漠视国情,都将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传统就像气候一样,你四处砍伐,污染严重,漠视大自然的规律,那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真正建设好一个国家,应该珍视她的传统。传统不是抽象的名词,它很具体。现在提倡“以人为本”,这也是传统里面的,我们的传统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讲仁,讲成仁,讲关系的和谐。<br/>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工程建设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谁都会说,但实践起来,做得亲切,却万万不容易。比如,乡村教育,我多次提到梁、陶、晏、费先生,他们一生的努力留下的建设成果,今天如何吸收?是真吸收,还是面子工程?做得是否亲切?还是为了邀名图利?他们身上的宗教情怀,他们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敢于担当的理念和行动,这是不是传统?这当然是很好的传统,而且离我们近,我们不陌生,这么好的经验,是多好的传统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视?为什么偏要设计新方案,发明新思路,做起空洞的理论文章来呢?或者干一番革新,以为自家本领高,以为这就是创新。<br/>现在都讲资源整合,我看大多只讲了三分,是表层的,深层的精神很少触及到,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唤醒我们好的传统,没有把传统的真精神激活。我们对历史对传统的理解过于简单,过于概念化和类型化。拿洋务运动来说,那时主张“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可是有人偏要比古人聪明,提出各种体用说,这不是事后诸葛亮吗,不是乱人耳目吗?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建设性的态度,都没将传统读懂。<br/>有人要说,那你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机械主义,是拟古,是顽固不化。当然我的意思不在这里,我们既要讲通,更要讲变。像陶行知,我们借鉴他的教育经验,但也不能盲目照搬。1936—1938年,陶行知推行国难教育,把抗日救亡运动赋予生活教育的崭新内容。如何引导生活教育汇入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中去?这是摆在他面前的重要课题。但陶行知做得很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说到底,是“变”,是在“通”的基础上求“变”。别忘了,传统更讲因时因地制宜,传统决不是教我们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做时代的古董。现在,有人主张复苏传统文化,这当然无异议。我们需要有“通”的眼光,但更要有“变”的思路,就是要有自己的“问题”在,知道自己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如此,就会搞一个“四不象”来。有人想通过国家意志或者民间的方式,把私塾和传统的书院重新建立起来,我说这是冒险的做法。这个东西中断很多年,你突然来一个,容易搞糟。儒家的经典,有人出来推广,这是好的现象,但在乡村如何做?怎样找到时代的契合点?这恐怕才是当下最要紧的哩!乡村做事,既要防止“左”倾激进主义,又要警惕“右”倾的苗头。<br/>因而,我们主张在具体的历史经验下,在前人开拓的足迹下,继续前进,就是“接着讲”。“接着讲”也容易把将事情做俗。但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更重要的是,国人办事,好大喜功,一大就空,一大就假,一大就容易把事做坏,劳民伤财的事,不知患过多少回!许是地大物博的大国中心主义还在作怪吧。</p><p>七&nbsp; 在乡村的经验</p><p>相比较而言,乡村的自然环境破坏不大,而人文环境却是彻底的破坏了。乡村的社会制度不是法律,法律不能全部解决问题。乡下办事,靠的是情和理,所谓通情达理,情是伦理的,是关系;理是要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这些是靠地方的风俗民情来维系。现在外出打工的多,乡政府村委会的运转多半失灵,传统的风俗民情没有人建设。这里头的问题很多,你想,这也是一个社会啊!最近十多年,乡村的高楼多,穿着气派了,也不愁饿肚子,但乡村的观念没什么变,原来的好传统却没得到建设。所以,时下最要紧的是建设一个好的乡村文化生态。只有建设好文化生态,才可能有建设乡村的好人才。<br/>做事,群众是主人,要发挥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建设农村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让他们多交流,组织各种团体和协会,培育公心和共同商量办事的习惯,尤其自觉的精神。比如,乡村修公路,村民都想靠国家,靠国家的钱,这是不行的。国家的钱再多,你没关系和路子,哪有你村庄的份?所以,我召集村民,提倡集资,村里的公路我们去建设,公路修好的,日后可以办工厂。乡下办事,既要教育,又要用“利”去引导。因为村民最要实惠,只要有利,什么都好办。但这仅是第一步,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义”,求“理”,让他们信服,开动他们的脑筋去创造更多的“利”。有些人好认死理,欺弱怕硬,这些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br/>对乡村孩子的教育,我主张抓三点。一是音乐,就是培养他们倾听音乐的耳朵,有一颗美的心灵;二是体育,有健康的体魄,珍惜生命;三是对科学和自然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可以借鉴古希腊罗马,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仁”和“智”,是“穷理”和“格物”。<br/>孩子的成长不能你说了算,你又不是县长?要是你说了算,那便不是做事的态度。因而,我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关心他们成才的环境,有四条线:一是学校,就是校长、教师;二是基层行政领导,像乡长,村支部书记,县级干部;三是孩子家长;四是村里的风俗,尊重每个村庄已有的风俗;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如孝道,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重视乡村办事的人员构成,如德高望重的老者,外面开厂的董事,挣了钱的小伙子,有文化的大学生。做事,就是做“人”,做人们的工作,然后让村民做大家的工作,让大家一起做工作。慢慢地,就有好的风气。然后抵制什么,赞扬什么,表彰谁,教育谁,就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这叫顺乎民意,合乎民心。另外,还要考虑地方的山水,是阴多,还是阳多?里面的人是舒缓,还是遒劲?是温厚,还是奇倔?是英气居长,还是雄气霸略?是精细的,还是粗旷的?如何以柔克刚,阴阳如何相济?有的还要顺乎天行四时的气象,看看山水的走向,地方县志,风土民情,能不能再出些人?如何唤醒地区的潜能?现在我们不大讲这些,但这直关乎我们所需要的乡村人才。<br/>以上是从教育的无文字上讲,是情的感染,是理的说服。还有文字的教育,如建乡村图书馆,还有把历史上和现实中有成就的人,用简洁的语言,编在一起,讲给群众听。或用民歌、地方戏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开启他们的良知良能。还有名人家训,人物传记,乡贤事迹,要少而精,尽量和当时的风土吻合,或者构成互补。村民有些不识字,有些读不懂,这就要提倡各式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乡村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闲,闲时打麻将,有的赌钱,有的还去教堂做礼拜。现在乡村,基督教十分盛行,这是要警惕的!传教者他们有组织,有纪律,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阴谋”呢!一旦进来,如潮水之不可挡,加上乡村传统的老道理人们渐渐忘却,所以,我们要尽快整顿村风,改良陋俗,引导往善的方向走,组织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加强村民活动的文化含量,像看报,讲故事,听戏,等等。 <br/>做事要一级级地去做,上下交通,态度要平易,保证道德的自律,从道德和教育两个角度展开工作,养成管理和教育相结合的做事风格,养成村民齐心好学,向上求进步的集体主义作风。另外,做事要简易,一是一,二是二,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总之,乡村是我们的大舞台,救活了乡村,就是救活了传统,救活了全世界。<br/>据北大理科楼105教室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有删改。<br/>2004年12月7日<br/>&nbsp;<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5: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下)<br/><br/>天心月圆<br/>——生命,是今夜燕园的安顿<br/>又是深秋时节了。<br/>秋叶飒飒,落木萧萧,走在这铺满一层层的落叶的小径上,脚步不由得沉重起来。听听这声音,多么脆弱,多么无奈啊!然而,这却是我最爱听的一种声音,生命的回响,人生的吟诵。<br/>一 <p>大约也是这个时候。去年,在球场和勺园之间,一轮斜阳,火红火红的,落在一棵古老的白杨的枝叉上,暮色苍茫。我凝视着,久久地,依偎着它的最后的一线光芒。彼时,我惊诧于自己的发现——这,不就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文章么?是的,这是艺术的颜色,也是遗忘已久的颜色。 <br/>五月的燕园,下雨总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故事。那个晚上,湿漉漉的,躺在未名湖畔的木椅上。在柳叶扶疏、薄雾淡云之间,仰望那一弯新月,凭着从西门打来的酒,独斟自饮。比时,什么都可以不想,也不必想,仿佛是个自由的人儿。静静地躺着,静静地听着,天籁希声,万象竞萌。那一夜,其实也是我最为感动最受鼓舞的一夜,为不经意的发现而感动,为大自然的恩赐而鼓舞。&nbsp; <br/>不必说波光塔影,也不必说青灯瘦影,就说那一地的竹影,一簇簇的花影,还有几根宽宽的老树的枯影,子夜时分,你也会惊奇地觉得,似水的明华,竟是如此的诗意淋漓,如此的梦幻恍惚。你也会不自禁地觉得,“张三影”的故事并不神秘,郑板桥的墨竹亦不过如此。我曾赋梅诗吟,沉醉于“雾鬟影重湿京华”之句,燕南园的三月,曲折幽香,寻得一个“湿”字,真是太激动的了。&nbsp; <br/>其实,一种微妙的声音,一刹那美丽的消逝,一刻动人的情景,一瞬间良知的呈现,都可让你兴奋不已。可寄之于艺术。或者,这就是人生的艺术,艺术里的人生。<br/>艺术,生命瞬间的一个流程,它是动的,又是静的。但又大化流行,生生不已。它是动中的极静,静中的至动。可能是秋风秋雨,孀闺泪尽;也可能是易水萧萧,雒濂晨诵。它像是少女初春,含苞欲放;又宛然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它时而群莺乱飞,江南草长,青山苍苍,绿水泱泱;时而天心澄澈,万叠秋声,金石漫野,雪驻寒城。<br/>“日月叠璧,山川焕绮”,这是一代文人的慧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代诗人的足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一代画人的心声。“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这是一代乐人的表白。“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这是一代哲人的睿智。我惊诧于古人于艺术妙谛的领悟竟是那样的兴象玲珑,不可凑泊。</p><p>二</p><p>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泉响春晓,月啼秋潮。这是童年里的记忆。山里的小村庄。乡俗民情,盈盈依旧。我感到那是一种极致,生命的极致,大自然的极致。<br/>这年暑假,送弟弟上学。汽车在九江南昌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平芜远望,十里莲塘,群峰浮荡,晴阴无常。车窗外,两三只白鹭,迎着微风,在水田上展翅飞翔。伴着春雨和宿露,伴着朝霞和彩虹,自由自在地,点缀着这三、四百里连绵起伏的绿色。在乍风乍雨的天气里,它们三两处白色,它们剪水伶俐的背影,它们悠悠停泊的姿态,就越发显得可爱了,越发富有情意,富有诗韵了。<br/>我想,这里是它们真正的故乡,安居乐业之所在。我第一次看到了白鹭,第一次领略到了它们的全部美丽。那也是一种极致,白鹭的美的极致。当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黄庭坚、陈三立,他们有没有这么一种发现,这么一种惊奇,这么一种欣喜呢?回到学校,再读他们的诗文,退隐风仪,尤其是陈三立的靖庐墓边的文字,实在是感触太深了。一代诗宗的一生,原来也是在寻找,寻找他的像白鹭一样的美的极致。<br/>大凡宇宙万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一只青蛙“噗哧”一声,跳入莲池,又浮出上水面的悠闲,这是它的极致。“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一代词人的胸怀超逸的极致。老农打完谷子,馀霞在天,掬几手水洗洗脚上的泥,然后回家的闲适和恬淡;一对情侣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盈盈细语。或是为了理想的事业而践履未竟的生命,或是为了人间正气而甘受风雨的摧残,或是为了续命昆仑而跋涉,吞噬那与天俱来的苦楚,或是为了追认一种信念而独享人类丰富而博大的苍凉。&nbsp; <br/>这可说是一种情感的极致,也是一种人格的极致。它是自然的,顺天而生,藉气而成,因性而由,因情而至。它又是后天可为的,养气而生,日行以成。于人而言,它山高水深,平湖若镜,大河前横,不著形迹。夫子风咏于舞雩,屈平联藻于日月,韩退之还潮州后文章,柳子厚谪居永州山水,苏子瞻黄州因缘,黄山谷涪州参悟等等,无不是江山之助。它是平淡的,又横逆不可当。它是一种崇高宏大,枯而膏,淡而腴的老境美。<br/>揽月徘徊,溯风而舞,山兮水兮,大哉明矣。今夜,我要歌唱,歌唱这样一种自然的极致,生命的大化。我向往这种绚烂之极的颜色,这样一种悠扬的节奏,这样一种真的形式,这样一种美的线条。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这种颜色,这种节奏,这种形式,这种线条。</p><p>三</p><p>书法,大抵也是这样。这样一种艺术,这样一种形式,这样一种线条,这样一种节奏。小时候写字,爷爷一笔一划亲手教。<br/>“字正当心正,心正自然成”,这是自小爷爷教育我的话,也是我深深牢记的一句话。生命二十多个时节,我问心无愧。随着阅历的增多,这条路也在我脚下慢慢延伸开来。而今,夜阑静读,前贤英华,杜子美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顾亭林“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之论,章实斋“文德”之说,海宁之风,义宁之气,湘江撼命,濂洛立心,熊十力援大易以维新命,马湛翁摄六经而立人极,千载之下,仰止也矣。其时,常常一团天地浑然之气盘旋其中,即之不去,拂之还来,吹海壁立,万峰同聚,衔枚疾走,铮铮不已。<br/>我不懂书法,但我冥冥中觉它应该是这样一种艺术,淋漓酣畅,气象轩昂。是一种生命的情感艺术,愁苦怼戚,悲欢离合,披之于野,星象皆作,和墨而歌,大雨滂沱。或是澄怀悟道,万象纳于神思;登山观海,理萌运于方寸。一种仁者怀山智者乐水的人间情怀,一种大起大落、等闲天地略似的生命精神。<br/>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习惯于读古文,背古文,放开嗓门读。那样的大声诵读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美丽形式。因为在那样的情境中,常常能寻找一份情感的执着,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生命的美。古之谓“吟咏性情”、“涵咏玩味”,我想,也只有这样大声诵读才能玩会得来的。大概是为文以气行、诵文以音见的缘故吧。气是宇宙浩然之气,音乃天地铿锵之音。<br/>这样,读久了,背多了,古人的情感,文章的美就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大学四年,常常早上和傍晚,在相山脚下,一篇篇的背。有一些至情名文,像庾信的《哀江南赋》,记得那是一个周末下午的收成,那是一个多么兴奋的下午啊!其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与古人神会于千载之下,涵咏其中一段精神命脉,同自然酬酢于松石之间,玩味山中阴阳消息,可居可游,可遇可诵,山水之大,其义可谓无穷了。能拥有那么多古人的情感,是幸福的。<br/>曾几何时,皖北相城,吹箫弄月,松涛无语,群山惊愕。怎能忘记那一幕幕古寺残垣,牛衣潸潸的情形,然而正是这种声音让我坚强地从那个可爱而伤心的小城里走了出来。而今我试力把她融入我的情感当中,融入我的书法创造中。让她在我的文字里更有灵性,富有激情。<br/>诗文,它的生命在于音乐性,而音乐的生命在于元气,元气的生命在于情感。可以是天地亘古之情,也可以是一己缱绻之情。书法,它的意味在于节奏,节奏在于气充。气是一种人生的体验,践履形相的庄严感和沉重感。音乐之于诗文,可唱可诵,可击可节;情感之于音乐,生气蓬勃,春意盎然。音就是声的气,声即是气的文。昔诵欧阳子《秋声赋》,“其声自西南来者,淅沥潇飒,风雨骤至,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一段,感慨何多,简直不堪卒读。及至“四壁虫声唧唧,谓之助之叹息”云云,赋秋之声,情答之至,由音而事,由事及心,真是涕零不已。<br/>童年时候,村里瘦瘦的先生让我们诵诗,日课一首。他带我们去泉溪小径曲折处,边讲边诵:童子归来兮,山间之四时;黄牛之在山兮,青林与白云。在人生的历程中,这是一个开始,然而,于我而言,这却是一个很深的记忆,也是一个永恒的情结。说是现在,可能今后都一直会追认这种纯真的向往,烂漫的诗兴,林丛中的蝴蝶,溪潭里的鱼儿。 <br/>不知道还能否延续这种生命记忆的痕迹?它会不会像“庄生晓梦迷蝴蝶”一样美丽的消逝?现在,做诗也是为了慰藉那一段回忆。或许生命本来就是寓身于对过往的追逐之中,或许生命的美丽形式就是这么一种意味——百川入海,春播秋收,周流复始,生生不息的大生大长。&nbsp; <br/>&nbsp;“锦字难同寒入梦,西风谁与命争年”,“枕中影落窗前月,涧底松连竹后香”,“广陵城外春初寂,海日楼边月自圆”,“风阁声摇情历乱,春山云接梦飞扬”,这是新春时节的诗,人间四月的岑寂与抗争。而今,我还能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么? <br/>是的,练字,做诗,诵文,这也是一种节奏,一种生命有趣味的形式。无须寻找,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存在我的心灵之中,我所做的一切只需要呈现,月印万川的呈现。然而困惑的是,这种呈现的本能恐怕也将与时俱灭,与生俱逝的了。 <br/>四</p><p>独立未名湖畔,月色如洗,波光粼粼,人影娟娟,灯光凄迷。附近的楼群,眼前的低山落木,卧伏森森,在静谧的夜境中越发庄严和凝重。路旁的灯光,仿佛疲倦人的眼,恹恹欲睡。<br/>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这不就是睡着的未名湖么?啊!多么美妙的姿态,多么动人的线条!她的匀称,她的文痕,她敞开着的生命,她纳万象于湖底的宽容,她摄意烦缭乱于平静的胸怀。今夜,她,天水一色,藻荇空明,布影交横。不像昨夜灰蒙蒙的,你看不清,但你也永远猜不透。这大约也是一种美的至境,艺术的至境吧。&nbsp; <br/>这时,我想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么两句诗。大概它的美就在于写活了大自然的一团春意思,还有那种气韵生动、生命灌注的生生之情。我总觉得,谢公应该得感谢那场大病。病愈的人们看到的自然总是那么清新,真切,生气勃勃,一位远方的朋友来信如是说。其实,谢公的高妙不过是发现了他失去已久的自然,心中的自然,自然的生命,生命的本真。原来,生命是这么可爱,这么让人兴奋。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哲人一直向往那“鸢飞鱼跃”的境界的缘故。 <br/>今夜,可以听听那冷雨,背背那《祭十二郎文》,或者吟一回江城子、遣悲怀之类的情文,感人心肺,悲泣不已。可以想想少小瓦屋听雨的情景,月明星稀与父母野外劳作的情景,绿醅小红炉新年在家团聚的情景,父母收到远方儿子的信喜悦得忙个不停的情景。千里之外,江南之恋,树老月新,初雁天寒。啊!这是一个幸福斑斑的时刻,激动泪零的时刻。 <br/>今夜,可以万缘俱断,万法俱绝,依偎那如水的客愁,温习那如丝的乡梦,聆听那如泣如诉的情的乐章,俯仰那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想象那善情的女子,滤静过水晶般清澈的襟怀,雪净的衾绸,玲珑的眉宇,百般回肠,黯然伤神。或者裁云以为带,如之天国,泛彼太虚,七宝楼台。那里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依恋,有梦幻,有醒会,有祈祷,有忏悔,有香象渡河的泯然,有心瓣南丰的虔诚,有未竟而无憾的淡淡的忧愁,有长寂而常现的氤氲,有万种情语,有寸思柔肠。此时此刻,宇宙流动的身影,超凡入圣,仿佛万一,凝合生命瞬间的万有,跨入无限的时空,走向今夜的魂儿,美丽的人儿。&nbsp; <br/>我满足于这种遐想,这种情意的飞扬。《春江花月夜》不就是这么一种动人的遐想么?这么一种动人的遐想之后的慰藉么?生命,它不就是这么一种美的流动么?流动,它是声和情的谐和,形和气的化合。是对生命的礼赞,不也是对人生的歌唱么?那盛唐之音,千百年来,被世人吟诵。然而它的妙境不就在于它的横绝太空、林籁结响的音乐性么?不就在于它的云霞雕色、草木卉华的美的形式么?&nbsp; <br/>落木万山尽,水波不作秋。是耶?非耶? <br/>亭下不逢人,秋心何曾孤。幸耶?悲耶?&nbsp; <br/>一直觉得秋是有心的,秋心是淡淡的,酽酽的,它如诗如黛,如梦如雾,似醉似醒,似怨似怜,璎珞矜严,低眉垂袖,楚楚动人。你能听到它滴破秋雨的声音,听到它衔缺秋月的声音,听到它吹皱秋风的声响,听到它裁断秋水的声响。它惊起离人的乡愁,牵动异地的客船,抚慰窗前的学子,伴随今夜的游人。我愿秋心与我心,一起同醉共枕眠,享受这凉风的轻拂,还我片刻的灵境。<br/>&nbsp; <br/>五</p><p>千古盈虚,山水荒迹,宇宙契阔,人间罕至,昌心立人,朝露满枝。今夜离人声泣泣,天涯共此时,而我,憔悴人在,望断秋月寸寸心。<br/>徜徉在这白日的繁华,踏着参差的树影,我多想唱,唱一曲生命的悲歌: <br/>&nbsp;<br/>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疎林木小,花事匆匆,梦影迢迢。&nbsp;&nbsp;&nbsp; 树犹如此,等闲身后,零落有谁吊?<br/>孤身茕影此径行,落梅横笛已三更,便无人处月胧明。&nbsp;&nbsp;&nbsp;&nbsp; 我是人间烟波客,知事何君泪纵横,断肠声中忆平生。<br/>&nbsp;<br/>歌者竟声,醉者欺梦,残灯似织,心境如滴。生命,踩过的二十五个脚印的生命,它是甚么?它意味着甚么?&nbsp; <br/>二十五个年头啊!是乡村同龄人回家抱孩子的年龄,是小树长成大树的模样,是风雨霜痕而斑斓流注的声音,是满头白发的母亲新年盼望远方打工的孩子读书的儿子早日归来的心情,是山野花斗艳凋零了二十五个世间的轮回。是易代的那个词人,客舟听雨,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社稷沧桑。<br/>二十五年,一个人可能染习而贪,由贪而毁,满足他可恶的欲望;可能一个天涯的浪子在苦苦咀嚼,咀嚼他的郁闷和苦难,愁困潦倒大半生的世情苍凉;可能是一个贞洁的女子为了一个神圣的誓言而在寂寞中死去。它是古典的情结,它是现代的沦丧,它是一生的遥望,它是一代的悲壮。 <br/>我深信这是一个漫长的年龄,然而又是一个何其短暂的流程,是多么让人不堪回首的啊!滕王阁的诗人,从那里走来,来到这里,已快是一周年的祭日了。它是中唐的那个青年,遗留人世三载苦闷的盛宴。再过几年,秋笳才子也将离去,鉴湖女侠也将离去,那个演绎着一代心史的郑向南也将去了,苏曼殊也将去了,黄摩西也要去了。不到十年,那个“为谁风露立中宵”、“九月衣裳未剪裁”的诗人也要走了,带着幽怨和离恨,凄怆悱恻,低徊掩抑,杳无音讯地,静静地,客死他乡。那美丽的富春江畔,那美丽的钓台的春昼,那美丽的似水一样的春愁的诗人也走了,伴随着他一生的苦闷,死在那罪恶的异种人刀戳之下……千古文人未尽才!?<br/>一个个地去了,去得那么早,说走就走,连一声告别,一声安慰家人的话也不能说,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无奈。他们是相约好了的么?他们在那头还能凄婉地相怜了么?他们是看破了世相和命运的么?他们太疲倦?太脆弱?一经风吹就折的么? <br/>后来弘一法师,八指头陀,还有马浮先生也都走了,走在天心月圆的情意之中,走在悲欣交集的时刻,走在凄风苦雨的年代里,走在花枝春满的季节里。 <br/>而我呢?苦苦得困惑着,困惑在成就于生命的决择和圆满一段落日的悲悯之中。在凡俗与超脱,循物与为己,羁绊与向往,穷与达,天和地之间。<br/>(初载《未名书画》第2期,后收入《2002年全国优秀散文选》,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br/>&nbsp;<br/>想起了爷爷<br/>收到《学志》一位编辑的来信,说起她和她爷爷奶奶的事,想接他们来北京看看。读后情不禁地想起我的爷爷和奶奶。<br/>刚过去的那半年,为了重修族谱的事,爷爷来回于家和县城之间。修谱是去年春节我先提出来,然后和族里长辈商量。随后,和村长一道去县城找同族的人家,再由县城的牵头,通知各乡同姓村长。这件事去年底才完成,前后有一年了。<br/>农历十二月初三,是村里接谱的日子。在赣北的山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5: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想录(八十一则)<br/>以下多是读硕期间写的,是夜深湖畔跑步的随感。今裁其芜杂,留取这些片段。那两三年的苦闷,向我今我,时无尽制,望风怀远,能不依依?<br/>一<br/>天地之气以春华秋实为可贵。春华者,如春雨溉稻,独具整齐容与之貌,如朝阳冉冉升起。秋实者,如群星隐耀,而方见皓月之高华,如万物凌霜,一叶落而知秋寒。此二者,是“仁”气,乃广乃大,为普遍义。就人事言,最要为善,与人为善,不忮不求。又有秉刚直之性,寸衷之所执,万夫非之不可动,三光晦、五岳震而不为夺,所谓匹夫不可夺其志者,其至健之质,跻之大寿而神不衰,孙夏峰、顾亭林、黄梨洲、王而农、梅勿庵之徒是也。余向慕古之义气直天者,孟子所称“大丈夫”者,直与人间争正气,直与天地争春意。壁立千仞,争止一线,是也。“池塘生春草”,其流传久远,乃在一生气耳,谢氏悟一己生命与自然之生命共生长,共发明,此乐的的无穷。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程子曰,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习程朱一途者,以静养,其高者如颜渊,下者则静坐,节欲,又有今之习太极拳等;一是行动的,实践中修持,动中求静。余更爱后者,像毛泽东和梁漱溟等,生命在运动中提升,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让生命回到生气贯注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p>二<br/>中医道者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窃谓养气亦有三,上养国气,中养之以及人,下养吾身。与其病后医之,不如素日养之。熊十力谓养病之方,清气流行,即此之谓也。人同万物,有新陈,有通变,不滞涩,否则,难以生意盎然,难开启生命之新境界。现代儒学极元古之发扬,弘愿旧邦新命之义,即此义。儒学于生命之义,于宇宙人类大生命之意义,亘古不变,可为国人之瞩目,可与世界之共相生养。<br/>三<br/>吾国文化有正义,有反义,有正反不易分义,有圣谛,有俗谛,有既圣且俗谛义。曾国藩云:“古之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馀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政刑,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其庶为闻道之君子乎!”世人津津于文之所言者,殆非善读书。究其因,一是古人行文,多是不得已为之,二是见道之士,所论非一时一事,常洞见整个对象世界,能预设“言”之后,世人接受当何如。看山寻水,取友读书,扫除应对,礼义廉耻,何处不可见其中一段春意思?世人或自谓于此处做过不少研究,然大都步履匆匆。亦有好作高论者,或批判扬弃,或继承发展,凡此摸不住正着,误人不浅。庄周谓言者,风波也。医门多疾,劝阻颜回一段云,句句为断,句句是续,天机流露。惜世之学者少能体悟,纵体悟亦不能亲切,更难用之实践云。</p><p>四<br/>一切病多由身心调谐不当。身者,自然之感,如伤寒,饮食,体力劳累。心者,精神血气也。所谓伤心者,名誉,利禄,情欲相交战,执于我者。又有气者,为气质气象。好生气,怨怼,性子急者,易生慢性病,积之久不易察。气不舒畅,不条达,如水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作字然,笔墨常滞而不能透脱;如文章,气之不畅,段落气脉不清,为文之吃也;如悟道,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为止观而不能通脱,不能浃畅;如节候者,秋为金为杀。病之欺人更有势利者,你强一分,病则弱一分;你弱一分,病则进取一分。毛主席谓敌进我退,敌退我打者,极形容耳。强弱者,止是气之盛与苶。气盛言宜,此就文章言。人之气又有言者,然总在一“养”字。有养病者,人知病后乃要养,而不知平时涵养之功。以井喻者,白日村夫为汲,夜则引四围之水以渊蓄,如此源源不断,生民可谓有其养。今之人,好以“物”养,以为处处补品,都做在一“吃”上。凡此皆信外物,极不信己,自不能为主,更奈他物何?“养”有三义,最下者以“物”养,凡天地美好事物皆从吾身。其末流者易生贪心,不能止。病后问医,以为大夫乃吾生命之主人。中者则养心,心如止水,俗语有“心宽体胖”者,心能容物,与己为善,与人为善,如平水准,能出能入,外物皆心之镜象耳。最上者为养气,孟夫子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此实道破千古卫生养生之秘扃。</p><p>五</p><p>人之性情,有阴有阳,盈亏损益,虽在圣贤,洵亦难免。然性之阴者,言少而谨慎。性之阳者,为浪漫一派,如太阳普照,绝无私覆,终茫茫然。古人读书躬行,其效验发著者,多是阴阳兼修。酒为阴性,多饮似阳,余北大读书时,好饮酒,引以为性情,实则酒乱人性,其德为私。或言语为多,或狂妄我执,种种不慎,俱在一酒字。然不过此劫,自家田地终是想象,不能清明澄彻。今越此劫,当铭刻于心,是有进步者。“酒壮英雄胆”,真俗见也。若平日养得里外周浃,何处非胆?何处不能发扬光大?酒后失言,不惟办事大忌,其修身更是大患。世人只知从逆处想,喝酒于做官多少方便,不喝有多少弊病,却不知吾身弊端滋长者究为何物,或是姑息怂恿,或是不经意处萌发。你弱,它们便来欺凌你,如感冒然,你强壮一份,它们则退让一份,悻悻然离你而去,转嫁他人。进言之,吾之生命,进退取予,村妇相骂,人际相处,国家发展,概莫能外。<br/>六<br/>辩有德乎?出于口者多,从于心者少。先秦诸子极重“言”,盖有难言或微言者在。吾人之口舌,不仅美味山珍为其所好也,能言善辩尤其所乐之地,可为欲望云,与目之好“色”,同属一途,惟“色”易察耳。能言善辩者,若花言巧语,酒后话多,巧言佞色,口是心非,性情风流,爱出风头,此为官为学者当三省也。“言”自可开出一片“世界”来,此一世界有高下之分,所谓双重性格,所谓玩得转,驾驭得住。纵观古今人物,成大事业者皆非善言而能辩也。《易》谓“吉人之辞寡”,此不惟言多伤气,且言定当三思,三思而后言。若言患难医,直多做事,言前多思虑。吾人为文书信或电话,对象不一,固自不同。初次相识,不甚熟悉,与其书信或婉转以赋情,或直明以论制,修改再三,虽颇有道学家之谨慎,但于我辈青年涉世之初,萌动激越,在在必要。<br/>七<br/>儒学于事功的意义,我更看重其作用于行动者的潜移默化的修持和积蓄之功。这方面,佛学力量尤大,梁漱溟氏是例证,个人气性与佛学打成一片,成为一种强有力之意志。龚自珍似乎用偏了,反而加重其身上的文人习气。儒学讲“开”,从小至大,从身到天下,依藉人之秉性而定,因性以炼才,保证修持的可行性。儒学讲慎独,敬畏,三省吾身,都是格“我”之非,像树的生长一样,默默努力,强勉而行。无论是温柔敦厚,风清朗润,还是壁立千仞,卓绝独行,日日如此做去,众沤汇成大海,这种态势相当可观。所谓人人皆有成圣之潜能,不为虚语。惟常人少自家体证,少远行实践之功。儒学修持不假外物(其他宗教有仪式、制度等),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段自强不息之义,知天命,与时运争一线,凡此与宗教何处分别?既不设诸义谛,又不强人所难,止于人之悟性高下。若是个南瓜,最后能结实多大?是棵树,为参天古木,抑其他结架?凡成大事业者,无相当之修持终难成效。聪明者摄取聪明之逻辑,想著捷径,其终成就只能在某种高度。愚顽者自谙其短,今日耕种一份,明日收获一份,勉强淬励,最后获益却是一种标识。曾国藩才居中等,所以成为曾国藩者,端是勤勉坚持之功。梁启超才性不啬于曾,钞录曾氏言行录,慨叹曾为不可及。今日媒体报道企业家、劳模、先进等,多是普通人,而他却成就了事业。这世界原本如是简单,却惹却这般思量!<br/>八<br/>儒学于静处求理,重其内贤,于外事常不济,易为儒缓。《左传》齐人责鲁君不答稽首,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惟其儒书。以为二国忧。”言鲁人好儒术,而失之皋缓,故二国兴师来问。《汉书&#8226;朱博传》、《北史&#8226;王昕传》、《通鉴》“张镒”条亦皆讥儒术之舒缓,不能足了事。《通鉴》:凉骠骑大将军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于臣,但恐儒缓,机事不称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务为舒缓,而不能应机,以趋事赴功。”大抵儒术非病,儒而失之疏缓,则从政多积滞之事,治军少可趁之功。《论语》两称“敏则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艺赡给,裁决如流,此不数数觏也。儒家之道好比太阳,遍撒宇宙光辉,难以落著,为空中之理想,让世人憧憬和怀恋,这憧憬是人类不断向前之信念,然憧憬无济于事。持儒学观者好为浪漫之政治,格物无所著。庄子讥笑儒者,的的打到儒学要害。以故,儒学用之修身则可,用之断事治国则不可。韩申墨老可施之治事,然于人类社会总理想似又不可。余欣赏勤于事者,勤于事中识得天理,故于近世楚南具丰功伟绩且摄得住天理人心者多为推许。<br/>九<br/>每读有宋之书,明末之书,慨然万千。想起南京大屠杀,今日国际形势,凡时势皆在自己(一人、一国、一族群)份上做得如何。余素好阅人,观举国之学风民风,常有不得已者焉。近年在乡村上肯用力,培养读书种子,培养本末兼至、英气雄气合一体的国士,以此也。国家养士,而士有以国家为念者耶?教育不力,人才不出,国家不长久,民族亦无望,此近代士人之竞竞。读近代士人言论,反思吾身,惭恧之甚矣。<br/>一○ <br/>读先儒书,乃修炼之要。安静读书,蕴藉力量,使所养渐归乎醇正且大,以为生生之用。丙戌年始立志,有事业建植之长想。甲申始有读书内外之观,内以修身养气,外以经世及物,内外交养。前所读张謇、唐文治、罗泽南,殊为惊叹,以为他日为学为事当以洗涤身心,胸襟浩荡为第一义。儒学讲天人,命固自不可把握者,有可统摄者。孟子言治乱兴衰之际,皆由人事主之,初不关涉天命,伟哉其言!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在己者之有权。谋事在人,若“人”上做足做当,“成事”庶几亦在“人”中。从“人”而言,有德上用功者,如忠、勤。处今之世,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莫大于忠、勤二字。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故一切皆由中下之才件件做去,由不可能臻至可能者,“强勉”、“愿力”,即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淮南子》谓“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仲舒“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起”,《中庸》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皆勉强工夫。天下无现成之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观乎古今豪杰,多由强作而臻绝诣。<br/>一一<br/>人秉其天生之性,无不偏颇,故有读书以变化气质。天地之间惟清气、雄气、华气最为可贵。“清明在躬”,我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使子弟饮其和,乡党薰其德,庶几积善可以致祥。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浊;说话太多,则神必躁扰。又养其清气,不入是非之场,不入势利之场。饮酒有节,说话不苟。曾国藩之所用心者,此也。偏于英气者,涵茹恬惬,能守基业,常为优柔寡断,然未有啬于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诸世者。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哙之鸿门被帷,拔剑割彘,与夫灞上还军之情,病中排闼之谏,皆阳刚之气之所为。左宗棠与其子书云:“尔气质近于温良,此可爱也,然丈夫事业非刚莫俦。所谓刚者,非气矜之谓,色厉之谓,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志向一定,并力赴之,无少夹杂,无稍游移,必有所获。以柔德而成者,吾见罕矣。”余恨雄奇瑰玮之气少,故读大人物以提摄其志趣,愿处北地以濡染其豪旷,交豪侠士以为夹持之功,读史以为权,不为腐儒,有理而无事,为士君子之努力而不能为志士之韬略。又有读西儒补吾儒中土学感观之特性者,购电视以看新闻者,观胡主席温总理之气象,观社会现实以振励志气,时时提顿。<br/>一二<br/>中国士大夫之精神情结(大同社会、尧舜时代、道的传统),譬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照耀我们的内心,并使之温暖而静穆,但能落著地面,进而涵养玩味吗?<br/>一三<br/>读毕《毛泽东选集》四卷。毛主席的高明在于看准了社会的要结,然后坚定地去改造,他的哲学是运动和实践,他的文字以阳刚居要,字字有力。同是学曾国藩,蒋介石为因,学的成分多,毛泽东为创造。怎么才是创造,而不是死于所学对象之中?这值得研究,是“行”中重要之事。凡是阴柔气性者皆有怀旧之习惯,凡是好与传统者都有因袭毛病,凡是激情浪漫者要么生活在传统中,要么沉底在未来想象中,凡是爱好地下室思考爱好学问的人都易于逃避现实,这四类症结是不以当下、不以活鲜鲜之现实为中心点,不敢用相当精力关注现实世界,探索这里面的规律和道路。如今,不少人不由自主地转向传统转向儒学。凡是试图解决一时代问题而瞩目于传统者皆具合理性,但必须警惕,不能盲目,要有现实针对性。传统或儒学因时因地而宜,时代变了,我们要用,自当讲创造性转化。从古到今,都存在——复古与创造。以复古为革新,从来是有志之士努力的方向。问题是,若不对当下事实做充分估量,不敢正面现实,承认其客观存在,就易于泥古,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文学,书法,政治,就是单个人,其向我与今我之变化,也存在此种现象。比如“国学热”,背后是否有某种政治取向?“国学”能承载现实之重吗?大声疾呼振兴儒学者,也存在此种倾向。要警惕的是,儒学命运可能自此将比“五四”时期还要惨淡!讲儒学讲传统者,多传播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而非儒学之行动与践履。一旦儒学成为一门学科,集中加予讲授,那它是不是快濒临终点?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给颜李学派很大篇幅,是看重他们的“行动”,这也与梁氏著书时他自己所从事的“行动”一致。儒学只有在践履中才可生长并繁衍,比如倡导经世学风,提倡文化普及,结合新时代环境引导儒学发展的新方向,拓广新规模,开出新境界。顷读《宋儒学案》满脑子反省一过,有的儒学著述颇像诗话一类,读罢反害了一己之正气。若将儒学道性作为资闲谈的材料,儒学势必大大贬值,是很可怕的了。<br/>一四<br/>读费孝通的集子,缘于前两年要写些乡村建设的文字。乡村建设,我心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人,像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晏阳初的集子里有篇费老的文章,是反驳晏的“文字下乡运动”。于是,将费老的集子找来读,原来图书馆二楼东北角,一栏架区全是他的,与蔡元培全集在一起,而蔡先生的集子,我读得较为多的了,所以在他们面前,倍感亲切。费孝通的文章,像《江村经济》以及他在吴江关于乡镇经济的系列谈话,很触动我的思考。暗暗想,定向费老学习。后来每周一本,一学期才读完。就像读梁漱溟先生的书一样细致,一样小心翼翼,禁不住内心的欢愉。<br/>一五<br/>费老常说,梁漱溟先生是他敬佩的人。梁先生是我大学一位重要的启蒙老师(梁先生是一位,此外还有张謇,熊十力,马一浮,陈寅恪)。问题不在于费老如何盛称梁先生的学问与做事,而是说大师之间,总是能达到“同情之理解”的,他们为此一世界而来,为担当一些事情而来。<br/>一六<br/>劳累时,常读几首杜诗,比什么都好。有空作几首诗,那更是难得的雅意,尤其是在雨天里,或深秋的孤灯前。彼时,还可以临帖,沏杯新茶,满是诗意。一者,我们当有所追求,要有一定之空相,万象之终始。今人想著多不定,左顾右盼,茫茫然,又好以怪诞奇异相尚,于做人处体会不甚亲切。一者,当破“我执”。此“执”者为迂,为腐,为怪,为一意孤行,不顾大局,为极尽变态形容。古之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其乐融融!余性偏执不中,心不平和,实是一执,自此当斩截之。不破而积之久,定生出病来。<br/>一七<br/>乡村平易近人的老者,有阅历,他说的话实在,有定所,句句能立得起,归于中道,与之交谈,你的生命亦将随之敞开,沐如春风,润物无声。这样老者独具儒者气象。通常把儒者界定为知识分子,这背后有一种知识的傲慢,和话语的争夺。用知识武装出来的“分子”,或以儒学自居的“学者”,他们身上又有多少儒者的真精神,他们的行为又体现了儒者多少真意谓呢?儒学本是平易的,它关注此生此世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它世俗,说它实用,很理性。同时,它还有敬畏之义,有极高明而道中庸,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概括为“天地境界”,这与宗教精神无甚区别。因为注重日常生活,关注下层群体,有着普遍性,故彻上彻下,本末精粗,易活脱。俗云,知足者常乐,“知足”就是当下你有一种满足感,不教你生贪欲。又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痛其体肤”,教人们不懈进取,圆满自己的生命,不要玩世不恭,自抛自弃,要珍视上天赐给的生命。这些日用而不知,原本蕴藉于我们的意识中。由于意志无定脚,易受欲望侵蚀,难识一己面目。无真定力,就难有真力量,难有能落著下来的真抱负。为我们所固有的东西,要唤醒它们,让它们萌动,为春日的灿烂,而不是冬天的沉寂。<br/>一八<br/>读书穷理,变化气质。其担天下责任,吐纳英华,归于万古之性情者,莫不日日涵养古之圣贤,或友之,或师之,适其所变,持其所不变,打作一气,精冥独造,穷苦其身,而后天地锺其灵,加之以寿,其胆力才识超乎千百人之上而遥接一气于天壤间也自宜。顷读书,反躬习气,有稍能改者,有痼疾之甚难改者。气质难变化者,一裁之以正,一任之以真。正者,真者,天地自为摄重,纵与世人相忤,来世自有论略;纵无益当世,亦可佑子息者。积善之家,必有馀庆,验之名臣忠良,信然。此在农村,最为应验,家祖父常教我如是。而余鲁莽无似,不识人情向背,每刻苦为人,转辄自伤伤人。悲乎!<br/>一九<br/>情,即理,是性,是命。情之大,即天地之至性至理。万物有其性,自有其情。一草一木,春生夏荣,秋实冬藏,是性,亦是理。四时之运,体有万殊,物无一量,亦属情。圣人之情之理,是活泼泼的,从容的,万川不息。发而为学问,气象万千,其情至深乃厚。章学诚氏《文史通义&#8226;博约篇》云:“夫学有天性焉,读书服古之中,有入识最初而终身不可变易者是也;学又有至情焉,读书服古之中,有欣慨会心而忽焉不知歌泣何从者是也。功力有馀而性情不足,未可谓学问也;性情自有而不以功力深之,所谓有美质而未学也。”章氏之论,实惬我意。至若性情,像韩愈、欧阳修的用世之情,把当世苦难脱解为一己责任,近世梁漱溟亦复如是,用一己生命践履文化之命脉,将立功置在首位,即欧阳氏“政事可以及物,文章止于润身”之义。当我从个人之情进入天地自然的大情怀时,所有的困惑都驱散了。大抵有所成就者,皆有这一道坎,无论多情,抑是绝情。反之,只有具大情怀者方可言大学问,方可做得大文章。<br/>二○<br/>学问有三种:一是古人由于生命不够或其他原因而难以完成,有待后人续之;二是古人早已发明,或藏之名山,不能流传,则光大之义,以朗天日,立于宇宙间,这是吾辈之责任;三是天地间固有之学问被遮蔽,清气无以流行,自然不实,天地无以化育,故发明天地固有之学问、阐扬民族文化固有之精粹,与造化争奇,共日月齐光。此三种义谛,即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人将张氏之言说得极泛滥,转不亲切,故易之云: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广用”、“厚生”为蕲向。<br/>二一<br/>做事,识力最重要。就人而言,即善知其人;就事而言,即善窥其势;就时代而言,即能预流。大才须从德中出,小才者易沦为事之贼。今之学生,少务正学,若广为劝诱,使之咸知正学,则风流渐染,久之必有大贤出乎其间。此中感应,或数十年或百馀年,要必有人焉独立倡之,其事可比于开天,厥绩甚伟。汉代文翁化俗,是也。天下风俗,代有所敝,夏人尚忠,其敝为野;殷人尚敬,其敝为鬼;周人尚文,其敝也文胜而人相逐末,三代已然,况后世乎?虽然,承其敝而善矫之,此三代两汉俗之所以日美也;承其敝而不善矫之,此秦人魏晋梁陈俗之所以日偷也。<br/>二二<br/>康有为为什么失败了?大凡有所追求的读书人,总是心设一理想,这个理想多依托于历史资源。这有两层,一是考察历史上失败与成功者,到底哪些是被读书人想象出来的,即便不是想象,势异时移,又有多少能为我们所资借镜?书读多了反而有妨,永嘉学派,颜李学派,立足于事本身,皆有一事在心中,而非“理”在心中,如此方可近乎我们的真实世界。二是要英雄气,还是要书卷气?历史典藉都供后人阐释,而非创造,是阴性的,而现实一切事务为阳性的,是鲜活的,奇异变幻。文士最懦弱,他们把握不住历史的命脉,即使是意识到,也只有眼睁睁地看到一切将被现实风云所卷荡,之后写些怀抱或遗恨的文字,所谓良知的救赎,或正义之革命。<br/>二三<br/>我看重个人的自觉,只有自觉,才有真力量。梁漱溟经常提到的两个词——“愿力”与“发愿”,强调的就是这种自觉,自觉就是破“我执”,就是站“立”起来,不依仗他物而命世独立。首要的是“自救”,自己做好。中国有句老话,“自求多福”,自己努力,才能得到幸福。但我们做起事来,不是这儿有问题,就是到那儿找理由,小事都做不好,还指望什么大事? 还指望什么为他人为国家做事?做事不仅关乎能力,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因为事是人做的,靠人去做,做就得当乎人心,合乎民意。做事,必须平易,更当持久,为一生追求,要像爱你的女友那样爱着它,守护它。无论是哪个时代,什么人物,凡是能做事,取得成功,其自身都是相当优秀。对于大人物,我们凭藉“知识”的傲慢就轻易说三道四,瞎指挥,挑毛病,而相当忽略他们所以“大”的背后包含着多少可贵甚而崇高的判断和行动。是不是需要这样的一种态度:首先是客观的,心平气和,研究大人物的“意志”,研究他们是如何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民的力量又在哪儿?当我们了解愈多,研究愈深入,就愈觉得仅凭“知识”是推不出的,仅凭想象和理性也是不够的,怎么办?这势必要“行”,要“运动”,要“生产”,要去风风雨雨的社会中锻炼,改造我们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不怕吃苦,不怕失败,这风风雨雨的社会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古人讲“知”,更强调“行”,这是很好的传统。听到人们抱怨时代,其实哪个时代都可成材。倘若我们日后有所作为,就须检讨我们身上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对于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我们总要显出一副“知识”的狷介或狂妄呢?为什么对于下层人物,“学问”天然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想象”,进而怜悯和同情,真不值一分钱!为什么对于为官者就天然疾恶如仇,我们为政能做好吗?为什么不反思我们自己,不也是玩“学术”而将丧志吗?做事也是一门学问。那些埋头苦干,面对现实而思考不止、奋斗不止的人,才是时代的健将。没有做事,没有大量的社会阅历,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如何产生?我们的问题意识何以可能?难道是一加一的推理出的?是仰望星空而想象出来的?我们的认识固然有源于书面者,但“事”与“行”更是我们认识的渊源,是强大的物质后盾和思想保障。知识能使我们高贵,有尊严,但也足以让我们蜕化和变质。<br/>二四<br/>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费孝通,他们也是典范,构筑知识与经验、慧性与行动的典范,至少为我们在反思自身和所受教育、人生蕲向时提供一个参照系。应思考的是,在我们这代人当中能否出现这样一个典范呢?需要做哪些自觉的实践?倘若能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的境遇,客观估量我们的困难,我们能为国家和人民担当起多少责任,这样问题还用得开大会小会的来讨论吗?还得由于感动方才有向上挺拔之意志吗?典范,如果不强调它的当下问题意识,那它的非建设性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人们似乎发现了传统,有些人要恢复书院,用启蒙的课本,还有不少人主张“读经”运动,这些认识有多少切中了当前中国的问题?又多少真正理解了我们的传统?我表示怀疑。而某派的主张,更不可取。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陶行知抗战期间重庆教育思想的转变,都是切中了中国问题的。谁能清楚认识中国当前的问题,认识到中国学术和教育的弊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要我们共同努力。这里,强调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的做事品格,这些不是源于“知识”和书本,我们必须早日行动起来,投入到鲜活而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中去。<br/>二五<br/>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被历史所继承和挽留?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前进的动因在哪里?倘若我们有所作为,或者著书立说,我们的“识事务”又端的归乎何方?<br/>二六<br/>费老文中,是有一股气,或者说那一时代还都保存完好的“气”——字里行间,我们能感触到有一中国在,有一中国问题在。费老常常感叹自己这一辈赶不上他父辈,有那样浓厚的家国民族观念,现代学者恐更难能企及的了吧。费老尤其是晚年常说到青年人,谈到青年人的自觉担当。这担当,就是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不是外加的,也不是一时触动而有所激奋,不仅是自然的,而且就像吃饭一样操存于平日生活和实践之中。他还说要像爱情时代追慕你的恋人那样爱着这个担当,爱着这个国家。读到这些文字,让我再次体证了大师们永远是相通的,相通在这样一个使命,相通在这样一个期盼。记得读梁先生的集子,他反复说要向陶行知学习。读书中,这样的印记萦绕在我的周围,我也将其转化为自己更远的行动。亲眼看到大师们在礼约相谦,感受异代的慧命相续,沐如春风,这样的感觉是幸福,是上好的教育。费老说到费达生夫妇,说到苏州一地的绅士对他的影响,说到小时候那位私塾先生所编的乡邦贤达言行录,这些贤达都是旧式知识分子,有着“玉”而不是“石头”的高格调,说到晚清状元南通张謇,费老父亲,乃至苏州都受其影响。在我看来,张謇是一位民族企业家的典范。他不是书生,在传统中国士人中能大胆迈出这一步,相当可贵,且是成功了,着实难能。后来,不少继承者追慕他的业绩,但追随成了一个荡漾在记忆河流中的温馨名词。对于“英雄”的做法,确有必要对之研究和总结,接着讲,接续着走。<br/>二七<br/>有一种感觉,是青青的水草,是竹笋破土的声音,是山溪流泉。时光淌过了零碎的梦想。梦想,安静地落了下来,四围布满了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版跋后<br/>&nbsp;&nbsp;&nbsp; 少年文字,总须气象峥嵘,春花新鲜,悦人而易售。没想到自己的文字多是苦语,从中选出一些,结集出版,颇为不安。<br/>小时候,体弱多病,后来稍加结实,端赖读书之功。自识字始,这二十五年光景,稍无愧疚的恐怕只是读书吧。读书原是涵养气质,内以修己,外以经世。这样的境地,我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信仰,也是责任。祖祖辈辈的农事是要在我这一代断绝了,踏上文字这条道路,内心的苦楚和茫然,隐隐约约存在着。插秧,热火朝天的双抢,夜里大风雨来临前,全家提马灯卷着油纸和稻草遮盖砖瓦,这些情形现在只能在梦中了。时过境迁,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怀恋?留下的或是勤奋读书,刻苦为人了。否则,想起那段时光是有愧色的。回到家乡,面对父老乡亲,又怎能适然呢?<br/>以前读黄仲则的诗,“悄然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异代相怜,感触最深。枉抛心力做词人,这何止是理想!自由自在地歌唱爱情,追逐在蓝天下,仰望星空,数细被风雨卷散的落花,这也是我所追慕的。诗人像是木棉花那样缤纷嫣然,寂寞无著,年芳无邻,短暂而易逝。我不能顾着自己的自由,后来读儒学书,因缘于此。<br/>导师常说文章要有“金石气”,掷地有声,这是鼓励,也是委婉的批评吧。自谙无力于文事,但是诵读的经验常让我悟到——读书可以养气。孟子“养气”、“集义”之说,实是高明,愿终生私淑孟子,以此也。古人文章中的芬芳与性情,蠲我弊,能养我气,是很好的营养品,还能从中感受到“人”的尊严和“文”的意义。<br/>在家乡的田野上,在相山脚下,在朗润园的池塘边,在南开附近的卫津河畔,我常常诵读。初来南开,没有“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的热闹,八月的雨下得又好,日记里我这样写道:“高楼听雨,萧然一室,何以为怀?念此孑然,雨声似风声,风声似雨声矣。寂寥读庄,一灯思慕,哲人其远兮,遗我何为?”<br/>每个人的成长都与他人关怀分不开。这几年或有进步的话,那将归于良师益友的夹持之功。钱志熙师是我学诗的引路人,在他的鼓励下办起“北社”。“北社”的取名是刘勇强老师的建议,勇强师关照我很多。导师永璘先生怜爱我有年。博士毕业后,感谢陈洪老师的帮助,在先生和李瑞山老师的带领下从事研究,心情舒畅。感谢刘世南先生给拙文出版作序,又赐诗序。感谢江西社科院胡迎建老师,香港中文大学陈雄根老师,上海师范大学王澧华老师,南京大学张宏生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郭鹏老师。还有兴成师,正贤、张沛、志宏、旭彤、子翼、若晖、玉科等雅兼师友者,一起讲问道义,切劘文事,乐在其中。读研期间,与不同学科编辑共事《学志》编辑部四年,既批评,又包容,有追求而不乏雅趣,这样的情谊很深。我的大学安徽淮北煤师院已故吴孟复先生,我是读他的书长大的,于桐城派研究,于古文的兴趣,即缘于此。始诵《古文辞类篹》、《经史百家文钞》、《十八家诗钞》,亦以此。在淮北,张克哲老师关爱我尤多,他因病去世,这是最大的遗恨,让我永远的怀念。<br/>在乡村生活十八年。乡村一直是我思考的原点,而为我所关注的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即源于此。于乡土的怀恋,我更强调一种建设的责任。夜间听到去往大东北的火车声响,不禁想起底层的人们,想起我们的乡村。对于自小也有着“花开鸟语,注目流眄”一样性情的我来说,但愿这不是文士想象和修辞吧。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丁亥秋雨记于南开大学<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1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p>读完所有诗词,总的感觉很单调呆板</p><p>只有此句“悄然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识”这句不错,不过这句“识”“时”两字在今声中同音,读起来感觉很别扭。</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右诗社 ( 苏ICP备11024144 )

GMT+8, 2024-11-23 17:24 , Processed in 0.0285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